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桥名谈往 茅以升 ①万物皆有名。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桥名谈往

茅以升

①万物皆有名。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题名时,受西方影响,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就可以了。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关系,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化的丰富。

②先来谈谈单字命名的桥。较著名的有:苏州的“枫桥”,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西湖的“断桥”,明朝莫仲玙有《断桥残雪》词。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语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

③再来说说双字命名的桥。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如“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洨河上,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第二类是“纪事”,记载关于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祎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第三类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第四类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第五类是“纪念”,多指名人故事,如“留衣桥”,在江西南城,清咸丰间有知府治郡有功,卸职时郡人饯行,留衣于此,遂改名留衣桥。

④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单为数极少。因此,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⑤为桥题名本来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因此引起误会。比如唐代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就是一例。            ?千年来不少人为这问题作了考证。

⑥杜牧的原诗是《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用很少的字,表达出对扬州的繁华消逝,人去楼空之感。这首诗中个,只有二十四桥这几个字指出往事的遗迹,因而这几个字就要能充分反映出昔日的繁华。如果这只是一座名叫二十四桥的桥,它如何能体现全扬州的繁华呢?扬州的桥很多,而且从隋朝起,就分布在全城。因此,杜牧诗中的二十四桥定然不只是一座桥。正因为这个缘故,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才为这二十四桥,考订出它们的名字,并且指出,在那时,二十四桥中存在的仅有六座了。

⑦二十四桥逐渐减少,就出现一种传说,认为这仅仅是一座桥的专名。比较有力的说法,是引南宋姜夔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雨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只为谁生?”所谓“仍在”“桥边”,似乎应当是指一座桥,否则如是很多桥,难道每座桥边都有红药吗?尽管沈括所见的是六座桥,经过金人南下,到姜夔时,也许只剩下一座了。

(本文有删改)

1.第①段中“窥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分析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说出两种),并简要说明其中一种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3.联系下文,在第⑤段的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问句

4.第②段和第③段能互换吗?请阐明理由。

5.根据文意,以下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灞桥折柳”的故事中,“柳”和“留”谐音,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

B.中国古代桥梁的题名,总要借名纪事或抒情,而不是简单的用个地名就够了。

C.第③段中的“枫桥”的命名即是古代桥名“总要有些文学气息”的证明。

D.二十四桥是专指一桥还是二十四座桥的全称都是没有确切的证据的。

 

1.从小处(一个方面)得以知道,了解。 2.举例子,引用,打比方。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古桥在命名时具有“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的作用。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王安石的诗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垂虹桥的壮丽,增添了说明文语言的文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垂虹桥的桥身”比作“半月”“垂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垂虹桥的壮丽,从而说明了古桥在命名时具有“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的作用。 3.这到底是一座桥还是说有二十四座桥呢? 4.不能互换,先说单字,再说双字,从少到多,是一种逻辑顺序。另外,第4段也按此顺序再讲到三字、四字。 5.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结合“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关系,就立刻表现出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化的丰富”分析,“窥知”指从小处(一个方面)得以知道,了解。这里的意思是通过桥名了解我国丰富的桥梁文化。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第③段划线句子,“如‘垂虹桥’”,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是引用的说明方法,“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上文桥名“写景”的特点,即“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生动形象或突出)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要填写的句子应与上下文文意相符。根据“引起误会”一句,可知,“二十四桥”的桥名容易引起的误会即是“‘二十四桥’是指一座桥还是说有二十四座桥”。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4.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说明内容本身运用了一定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二是要考虑说明内容和上下文之间是否是一一照应的关系。本题中,第②段,“先来谈谈单字命名的桥”,第③段,“再来说说双字命名的桥”,从少到多,是一种逻辑顺序;且第②③段的内容与第④段的“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是一一照应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回答时,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5.B.有误。与原文“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朱文公受骗

朱文公有足疾,曾有道人为施针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且赠以诗云:几载相扶藉瘦筇,一针还觉有奇功。出门放杖儿童笑,不是以前勃窣翁。道人得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令人寻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误他人尔。

(注释)

①朱文公: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谥“文”,世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外治法之一,用药热敷。 ③旋:一会儿。 ④筇:一种竹子,可用来做手杖。 ⑤勃窣:跛行,一瘸一拐地走。⑥径:就,即。 ⑦亟:急忙,赶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厚谢     ____________  (2)欲追索其诗  但________

2.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注意加点字的意思)

未数日,足疾大,甚未针时。

3.朱文公的神态经历了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变化,从他想要追回诗作的做法来看,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本文选自________,六年级第二学期所学的古文___________也出自这本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3.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B.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韬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查看答案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写出题目中“次”的近义字 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即驿道,表示坐船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写景的观察点在船上,视眼开阔,心潮澎湃,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C.颈联点明了时令,而“残”字则表达出作者对时间流逝之快而倍感消沉。

D.尾联直抒胸臆,以设问的形式来表达故园之思。

 

查看答案

(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

(3)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查看答案

请以“这一刻,我又想起了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内容真实,情感丰富,语言流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