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秋 老舍 ①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秋

老舍

①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象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②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象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③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

④他们精心的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⑤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⑥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⑦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的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⑧同时,象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⑨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象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⑩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选自《四世同堂》,略有改动)

(注释)①霞帔:帔读pèi。霞帔是指我国古代贵族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披肩。

1.阅读第2-4自然段,选用恰当语句填入下面表格.

对象

描写角度

示例

被摆成立体的图案画

好闻

好吃

好听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

3.从情感、停连和重音角度,谈一谈自己是如何朗读下面的句子。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4.试分析本文首段和《济南的冬天》首段的相同之处(结构、内容、写作手法等)。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首段)

 

1.①水果;②好看(视觉);③清香的小白梨、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写到其一即可);④甜脆的小白梨(水儿又甜);⑤有腔调的“果赞”。 2.该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果只提到其中一种修辞并写对其作用也可),“打扮”一词把铺店人格化,同时将街上铺店的摆放比作新娘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平人为亲友们送节礼的文化习俗。 3.(1)感情:读出对北平之秋赞美的情感。(类似的感情即可) (2)停顿: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连接: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考虑到每人的处理不同,少一两处也可) (3)重音: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 一点呢!(考虑到每人的处理不同,少一两处也可) 4.(1)两文首段描写的都是气候,都有适宜的特点。(2)两文首段都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前者用北平冬季的黄风和伏天的暴雨对比北平之秋;后者用北平、伦敦与热带对比济南。(3)两文首段都使用了虚写。前者如“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后者如“冬天要是不刮风”。(4)两文首段都点题。(5)两文首段都有总写句。前者在段首,后者在段末。(6)两文首段都直接抒发了喜爱之情。前者写北平之秋的“美丽”,后者写济南是“宝地”。 【解析】 1.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第2-4自然段写的是北平的水果。“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表现了水果摆列的“好看”;“清香甜脆的小白梨”“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表现了水果的“好闻”;“皮儿又嫩,水儿又甜”体现了水果的好吃;“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体现了“好听”。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表现了铺店的美丽与精致,进而突出了北平人对送节礼这一习俗的重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

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选自《席慕蓉散文作品》)

1.通读全文,梳理文中两个“美丽的错误”,选用恰当的词语补全下面的方框。

 

2.比较下面句子,写出它们在表达上的区别。

原句: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

改句:是,这就是燕子。

3.如果删除文中关于慈儿和凯儿的内容,对主题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4.生活中不乏“美丽的错误”,请叙写一个类似的故事。(12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

(4)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5)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7)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8)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嗔恙),以手自打,而作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之。”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从本以来,常无有乐,然其痴倒,横生乐想。如彼痴人于半番饼,生于饱想。世人无知,以富贵为乐。夫富贵者,求时甚苦,既获得已,守护亦苦,后还失之,忧念复苦。于三时中,都无有乐,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

(节选《百喻经》)

(注)①恚悔:忿怒而懊悔。②唐自捐弃:空落落地浪费掉了。唐:空,徒然。③三时:早中晚三时。④故:原来的。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七枚煎饼

B.其人/恚悔

C.然其/痴倒

D.守护/亦苦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 (2):  (3)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2)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4.从某一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②蕲():祈求。③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④瘴溪: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位友人,一北一南,海天茫茫;相思不断,寄情鸿雁,音书不达。

B.颔联:那年阳春,两人相会,酒高意浓;江湖飘摇,夜雨怀人,孤灯十年。

C.颈联:长年为官,家徒四壁,清正廉明;治国救民,成为良医,政绩突出。

D.尾联:想象朋友,白发苍苍,好学不倦;久居山区,怀才不遇,晚景凄凉。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寄雁传书”,这典故太常见了,但诗人继之以“谢不能”,大雁拒绝说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他把雁儿夸张化,从而写得更有情趣。

B.颔联“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比;“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比。曾经相聚的美好和如今天涯飘零的凄苦对比,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

C.颈联“持家”与“但有四立壁”,“治病”与“不薪三折肱”,也是相互对照的,塑造了一个奉公廉洁,富有才干的官员形象。

D.诗以“隔溪猿哭瘴溪藤”结尾,为年老家贫仍励精图治的黄几复形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不平之鸣,怜才之意。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节诗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想象牛郎织女自由来往的情景,描绘了一个幸福美满的世界。)

B.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纯粹”是指品质纯正,充满喜爱肯定赞美的情感。在这里是一个褒义词。)

C.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句中“新绿”是个形容词。)

D.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是个对称句,形式上整齐匀称,音韵上和谐流畅,内容上更能突出“我”的责任重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