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世上谁没有追求?谁没有向往?谁没有渴望得到的事物?也许有人渴望得到理解爱护、肯定、温暖……也许有人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台电脑、一张邮票、一个足球、一顿年夜饭、一个赞许的微笑,也许渴望与父母的相聚,渴望特别的礼物……

请你以“我渴望               ”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注意: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译文: 我渴望静心 夜深了,月亮也似娇羞的小女孩一般,躲在云身后,若隐若现,别有一番滋味。 我抬头看向窗外,远处的灯光也清晰可见,耳边时不时地便听到汽车“笃笃”的声音,萦绕在耳畔,挥之不去。 不知为何,心中有一种压抑感,压抑着心,像是禁锢了我的心一般。父亲常教导我:“学习要静心,不能心情浮躁,那样得不偿失。” 父亲其实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平缓自己的内心是如何困难呀! 应该是从小学开始的吧,我对天文情有独钟,常常在脑子幻想着宇宙。不久前,我还看了一段视频《从普朗克粒子到比宇宙还大的空间》,苍茫宇宙,何其之广。我这个人,不过是全球八十亿人中的一分子,心中不免产生一种渺小感,心不由地浮躁。但细细回想下,连细微的细胞都在努力地生活,何况我这个人呢?至此,我发现我那颗浮躁的心平息不下去了,在我身体里有序地跳动着。 我记得东晋陶潜说过,“心远地自偏”。我记得三国时刘备说过,“心静得以志远”。心都无法平静,又怎谈远大的志向呢。 静心,其实很难很难。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诱惑,又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冷静地面对着这些诱惑。网络上,电视上不是经常有官员腐败,明星被八卦?而对于我这个阶段的人来说,不也是有许多诱惑吗?外面的世界真是太精彩了,斗室之间的生活又是何其单调。 于是,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心平静,才能用真实的眼睛看透事物的本质,才能在茫茫人海不迷失自己前进的道路,才能从低落愤怒的情绪中走出来。 佛教老祖达摩曾用七年的时间打坐思考。他这样做也是为了平静自己的心。我渴望静心,渴望在我享受的学科中做出一件令我自己自豪的事情;我渴望静心,渴望在我之后的人生旅途中别再留下遗憾;我渴望静心,渴望自己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不迷失自己的本性。 再次望向漫天星辰,一阵快意油然而生,一抹淡淡的微笑无声无息地爬上嘴角。 我,会呆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万物。 【解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首先审题。“我”限定了写作的人称,第一人称,也限定了选材范围,从自己的生活取材。“渴望”是题眼,是写作重点,“渴望”是指非常希望得到,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情感在里面。要补充的内容是写作对象,结合导语可知,可以填入的对象非常多,可以是一个词语,可以是短语,可以是一个具象的内容,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其次,思路。先明确渴望的对象,虽然可以选择具体的对象,也可以选择抽象的对象,但是在写作时要考虑主题的表现力和深度,即使选择某一个具体的对象作为填入的词语,如一本书、一张邮票等,也不能仅仅围绕这个具体的对象来写,要展现这个对象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情感需求。一本书里藏着一个梦想,一张邮票后是一颗思乡的心。然后思考,为什么渴望这个对象,自己是如何去对待自己的渴望的。文章是一篇记叙文,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来展现对某个对象的渴望之情,文章不能反复空洞的写渴望本身,而是要写为什么渴望,这才是文章的写作重点。甚至在文章的结尾以比较简短的语言写自己为渴望付出哪些努力,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哪些硕果等,这样文章的主题更加积极,“渴望”的情感要有促进前进的力量,它才具有意义,否则就是空想。第三,结构。记叙文要在具体的情节中展现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情节是否有表现力对于主题的展现来说很重要,写作时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法使情节更有波澜,可以有意的制造一些矛盾,这些矛盾未必是人和人之间的,也可以是自己和自己、自己和环境之间的,有矛盾才有变化和思考,才有成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2.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

“我”自称患有咽炎,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回答问题。

(1)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2)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请简析理由。)

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你对 “小胖”行为的理解。

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

 

查看答案

阅读莫怀戚的《散步》,完成下列的题目。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借散步一事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体谅,强调的是一种使命感和孝道的精神。

B.文章第⑥段主要采用了行动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C.“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至少答出两点。

3.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走得很仔细”和“整个世界”的含义?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 子 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 意与日 _____________

(2) 险躁则不能_____________

(3)年与时 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这封书信中,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生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漫”“险躁”。

B.从“学须静也”可以看出,学习的环境对成就学业也很重要,只要环境安静,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查看答案

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回答问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观沧海》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

B.“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句意是:真是无比的幸运啊,让我可以用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和心情。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不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星汉”是指什么?这两句诗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选段,回答问题。

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一见了,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也罢!也罢!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这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不遏,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他就把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1)选段叙述了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的什么故事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选文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结果怎么样?从大闹天宫这件事可以看出孙悟空怎样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