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宁津县原属古冀州,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宁津县原属古冀州,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汉书》、《史记》、《述异记》及清光绪年间宁津县志,对冀州的蚩尤角抵戏、均有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南朝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中写道:“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宁津杂技源自宁津县西部以黄家镇为中心的南北八寨,它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是宁津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精明睿智的结晶。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通航,西临运河的宁津更是兼得风气之先,民间杂技艺人南下北上,流布全国,使宁津杂技得以融贯南北,具有了开放性的胸襟和面貌。唐朝以后宁津杂技在民间广为流传,至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明景泰年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杂技行业古会……黄家镇杂技古会应运而生,会期从农历九月初开始,历时一月,史称“九月会”。“不赶九月会,不算生意人”这句话,在杂技界耳熟能详。古会期间全国各地的杂技艺人,纷纷云集黄家镇,各显其能,切磋技艺,收徒组班、买卖道具等,故有“艺分百种,戏称千台”之说。

清代宁津杂技活动更加繁荣,出现了半农半艺、或以卖艺为生的演出团体,逐渐形成了南北八寨两大派别。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京大摆72道皇会,宁津县野猪李村的“艺人张”表演的“顶竹竿过城门”绝技,位列皇会之首,成为当时名扬紫禁城、声震杂技界的风云人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北八寨的杂技艺人,纷纷走出家门、国门,行走江湖,当时流传的“宁吴二县、鸡毛变蛋、走南闯北、不捎盘缠”的俗语,就是当时杂技艺人靠卖艺漂泊异乡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远赴香港、印度、缅甸、尼泊尔、日本、蒙古、苏联、及西欧诸国,形成了中国杂技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规模融汇交流,在国内他们的足迹更是遍布长江内外,大江南北,“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班”,因此得名并广为流传。“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若论耍玩意,人人有一手”,就是对宁津杂技基础之雄厚,参与人数之众多,覆盖面之广泛,影响之深远的历史写照。解放后宁津杂技迎来了空前发展繁荣时期,1956年至1958年,在过去杂技艺人班底的基础上,宁津县杂技一二三团相继组建,杂技团的演出逐步由城镇农村向大中城市转移,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自此,宁津杂技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高潮。

(《宁津杂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宁津杂记的特点。

2.此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两例分析其作用。

 

1.示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基础雄厚,参与人数众多,覆盖面广泛,影响深远;不断发展。(意对即可) 2.引用 举例 能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可结合重点句子“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若论耍玩意,人人有一手’,就是对宁津杂技基础之雄厚,参与人数之众多,覆盖面之广泛,影响之深远的历史写照。”“宁津杂技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高潮”分条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文中“南朝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中写道:‘冀州有乐,名蚩尤戏’。”是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时流传的‘宁吴二县、鸡毛变蛋、走南闯北、不捎盘缠’的俗语”也是引用,说明“南北八寨的杂技艺人,纷纷走出家门、国门,行走江湖,靠卖艺漂泊异乡”;“他们远赴香港、印度、缅甸、尼泊尔、日本、蒙古、苏联、及西欧诸国,形成了中国杂技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规模融汇交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宁津杂技艺人形成了中国杂技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规模融汇交流”的特点。注意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表达效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子经,尝作《通鉴续编》,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雷忽震其几。子经厉声曰:“老天便打折陈桱之臂,亦不换矣。”后三日,子经因昼寝,梦至一所,类王者居。有人入报:“陈先生至矣!”其中坐者衣黄袍,起坐待之,曰:“朕何负於卿,乃比朕于篡邪?”子经心知其宋祖,对曰:“陛下欲臣死,即死耳。史贵直笔,不可易也。”遂惊寤。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有删节)

(注释)①陈子经:陈桱,明初史学家。②宋太祖废周主为郑: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废周主为郑王。③比朕于篡:把我与篡位者等同。④史贵直笔: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无所避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子经因昼      (2)不可

2.下列句子与“乃比朕于篡邪”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此真将军矣

C.盖竹柏影也 D.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句子。

老天便打折陈桱之臂,亦不换矣。

4.这个故事借梦境塑造了陈子经怎样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与“相与步于中庭”中“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心志 B.其一坐于前 C.虽乘御风 D.一狼其中

2.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

唐·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押韵的韵脚是 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红楼梦》园林艺术堪称精典,处处精致。元春省亲前,_______(写出为元春省亲而建的园子名称)竣工。贾政带着一众人巡视园子,准备为各处建筑题匾。在园子正门处恰好撞见________(写出姓名),便喝令其相随,并让其题匾以此来试他的诗才。

 

查看答案

阅读《昆虫记》回答问题。

《昆虫记》中写了不少昆虫的生活和习性,请你列举两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