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在初中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

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范文: 这就是我的承诺 “爸爸,你放心。在城里,我会好好过,我会永远像你一样朴实,带着麦穗的质朴清香。我会好好的!”我许下诺言。 ——题记 再次回到家,这里依旧熟悉。青润敦厚的庄稼地像灵巧少妇手中的织毯,网罗淡远的青山,岑寂的树林和疏落的村庄。 我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从城里回到家乡——一个种满庄稼的小乡村。一路上,父亲沉默不语。青石板上是父亲草鞋留下的脚印,很清晰,沾着麦穗的香气。我没有变,如常。 熟悉的亲人、邻居看见我,憨厚地向我问好。是的,我一切都还好。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与繁华。这里,清清澈澈、质朴无华。 放下大包小包的东西,父亲继续去田间劳作,一切如旧。院子里的雏鸡扑腾着翅膀,羽毛中带着淡黄色;猪圈里猪崽依旧酣畅拱食,发出吱吱的声音;后院的豆荚长出来了,发出淡淡的清香,在这种氛围中,我的心变得更加透明。 父亲披着一帘雨色从田间回家,因为我的归来,他张罗了一桌好饭好菜,请来家里的亲戚。我和母亲在厨房里,母亲拉动风箱,火苗渐渐升腾。我借着微弱的光,贴上一层带花的窗户纸,这是小乡的习俗,每当有子女回家,总以此祝福。我和从前一样,帮母亲做饭。 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三分地、四口人和五两酒的生活。我依旧用小乡粗俗的口音,与亲戚交谈。我不曾讲起城市的灯红酒绿的繁华,只是聊着今年的庄稼长得怎样的话题,这还是我的生活,泛着小米汤的本色。我还是一个庄稼人的孩子,朴实无华。 这一切,我已然习惯。 我没有变,依旧是骨子里带着麦穗香的小孩;我没有变,依旧是穿着干净,甚至有点土气的小孩;我没有变,依然是进城前那个老实庄稼人的小孩。 我许下的承诺,没有改变。我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我是他的麦穗,我是他的希望。 我用几年的时间,一直坚守这个诺言,尽管有点累,但我会一直坚持。质朴是我的根,小乡村是我的家,我记得。 我的承诺,朴实的诺言,像麦穗种在父亲的心中,也种在我的心中。 【解析】 试题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这个题目在命题 上不落窠臼,在思维形式上注重开放,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同时,我们可以选取 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 审题立意:这就是我的承诺,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题目,要想写出新意,也有一定的难度,这个词语里蕴含着着深刻的道理。是一个人品质的良好表现。 思路点拨:可以两个思路,一是选取生活细节,如写自己或者周围人关于承诺的事情;也可以跨越时空,寻找离我们生活、时间较远的写作素材。 写作手法:整篇文章要以记叙文字为主, 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 在文章最后可以写一段议论抒情文字,写出所感所悟,升华一下文章的主旨。 形式创新:可以采用小标题或者分镜头的方式,写几件事,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文体选择:写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写的文体即可。 考点定位: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回答问题。

本报北京12月14日讯(记者 李澈)作为“2018汉语盘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18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本次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为:宪法修正案、命运共同体、进博会、贸易摩擦、锦鲤、板门店宣言、立德树人、“一箭双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结合人工后期处理提取、筛选获得。语料来源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国内16家报纸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底的全部文本。这些报纸包含党报、机关报、都市报和发行量较大的晚报,语料规模近5亿字次,代表了中国主流媒体的关注点。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5日第2版)

(1)请为这则新闻拟标题。

(2)请你探究这些词语成为流行语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其中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权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权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角度)

(2)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理解。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5.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宁津县原属古冀州,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汉书》、《史记》、《述异记》及清光绪年间宁津县志,对冀州的蚩尤角抵戏、均有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南朝文学家任昉在《述异记》中写道:“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宁津杂技源自宁津县西部以黄家镇为中心的南北八寨,它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是宁津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精明睿智的结晶。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通航,西临运河的宁津更是兼得风气之先,民间杂技艺人南下北上,流布全国,使宁津杂技得以融贯南北,具有了开放性的胸襟和面貌。唐朝以后宁津杂技在民间广为流传,至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明景泰年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杂技行业古会……黄家镇杂技古会应运而生,会期从农历九月初开始,历时一月,史称“九月会”。“不赶九月会,不算生意人”这句话,在杂技界耳熟能详。古会期间全国各地的杂技艺人,纷纷云集黄家镇,各显其能,切磋技艺,收徒组班、买卖道具等,故有“艺分百种,戏称千台”之说。

清代宁津杂技活动更加繁荣,出现了半农半艺、或以卖艺为生的演出团体,逐渐形成了南北八寨两大派别。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京大摆72道皇会,宁津县野猪李村的“艺人张”表演的“顶竹竿过城门”绝技,位列皇会之首,成为当时名扬紫禁城、声震杂技界的风云人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北八寨的杂技艺人,纷纷走出家门、国门,行走江湖,当时流传的“宁吴二县、鸡毛变蛋、走南闯北、不捎盘缠”的俗语,就是当时杂技艺人靠卖艺漂泊异乡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远赴香港、印度、缅甸、尼泊尔、日本、蒙古、苏联、及西欧诸国,形成了中国杂技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大规模融汇交流,在国内他们的足迹更是遍布长江内外,大江南北,“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班”,因此得名并广为流传。“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若论耍玩意,人人有一手”,就是对宁津杂技基础之雄厚,参与人数之众多,覆盖面之广泛,影响之深远的历史写照。解放后宁津杂技迎来了空前发展繁荣时期,1956年至1958年,在过去杂技艺人班底的基础上,宁津县杂技一二三团相继组建,杂技团的演出逐步由城镇农村向大中城市转移,并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自此,宁津杂技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高潮。

(《宁津杂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宁津杂记的特点。

2.此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试举两例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子经,尝作《通鉴续编》,书宋太祖废周主为郑,雷忽震其几。子经厉声曰:“老天便打折陈桱之臂,亦不换矣。”后三日,子经因昼寝,梦至一所,类王者居。有人入报:“陈先生至矣!”其中坐者衣黄袍,起坐待之,曰:“朕何负於卿,乃比朕于篡邪?”子经心知其宋祖,对曰:“陛下欲臣死,即死耳。史贵直笔,不可易也。”遂惊寤。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有删节)

(注释)①陈子经:陈桱,明初史学家。②宋太祖废周主为郑: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废周主为郑王。③比朕于篡:把我与篡位者等同。④史贵直笔: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无所避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子经因昼      (2)不可

2.下列句子与“乃比朕于篡邪”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此真将军矣

C.盖竹柏影也 D.生于忧患。

3.翻译下面句子。

老天便打折陈桱之臂,亦不换矣。

4.这个故事借梦境塑造了陈子经怎样的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