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知不觉地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茏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我的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文章着重写了“绣眼”情绪变化的三个阶段,请分别简要概括。
2.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的画横线的句子。
(1)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从修辞角度)
(2)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从描写角度)
3.第⑨段中“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写出了芙蓉毛色鲜艳、模样清秀、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B.文章中芙蓉安于现状,已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所以绣眼不把它视为知己。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作者对绣眼的喜爱,对芙蓉的谴责。
D.第⑩段中“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绣眼能够重返大自然,重新回到自由天地的祝愿。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 (《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古诗词阅读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
A. 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 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 “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 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②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有兼济天下的胸怀。③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奋进。④面对“最美妈妈”吴菊萍,我们感受着爱的温馨,不禁肃然起敬;⑤面对“苏泊尔”等诸多企业的屡屡“超标”,我们体会着中华民族魁梧背后的软弱与无奈,不由得尴尬不安; ;⑥面对“美军焚烧古兰经”的沸沸扬扬,我们又品味着“落后就要挨打”的至理,生发出慷慨激昂的强国之志。
(1)这段文字中有一句与全文中心不符,通读上下文,你认为应删去第几句?
(2)句①处有个标点使用不当,请指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3)请在文中横线处仿写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连贯,构成排比句。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3)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4)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5)《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名著阅读。
(1)《西游记》故事引人入胜,孙悟空本领高强,他的火眼金睛是在太上老君的_______(法器)炼就的;猪八戒本是天上的________(官职),因触怒天庭被贬下凡;沙僧,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盏,被贬出天界,在人间_______(地名)兴风作浪,危害一方,后经观音点化,赐法号________。
(2)鲁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妨害白话文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写了很不喜欢《二十四孝图》中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___________的所谓“孝道”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