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小小说) 生死抉择 喊 雷 傍晚时...

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小小说)

生死抉择

喊 雷

傍晚时分,滔滔洪水铺天盖地而来!

舍不得离开家园又终于不得不离开家园的刘大爷,看到洪水已经漫上桥面,才拄着拐杖,扶着桥栏杆,带着孙儿,小心翼翼地涉水过桥。

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原本好端端的桥栏杆有一两丈不见了,于是用木杖探试,才知道这座五孔桥中间的一孔已被洪水冲塌。多危险哪——要不是这断栏杆提醒他,爷孙俩再往前跨出一步,就会双双葬身激流之中!

于是爷孙俩赶紧掉头往回走,打算爬上屋后的小山逃生避险。

爷孙俩刚走回桥头,就看见不远处有一辆汽车正向大桥开过来。

险在眉睫!

刘大爷当机立断,赶紧迎着这辆汽车奔去,站在公路中间,频频挥动手中的木杖示意并大声呼喊:“大桥断了!”

然而不知为什么,车上那位留着长发的司机不仅没有因此停车,反而突然加大马力,不顾有木杖阻挡,快速绕过立在路当中的刘大爷,猛地冲上断桥,在刘大爷雷喊风吼般的“啊呀”声中冲入河底。

“爷爷,这位叔叔为什么要自个儿寻死?”

“孩子,你不懂。他不是寻死,而是求生!他加大马力是为了尽快逃离险境。”刘大爷一边惋惜地拾起被车碾断了的木杖,一边说。

“你给他挥手,他为什么不肯停车?”

“风声雨声太大,他听不见我的喊声,他误认为咱爷孙俩要搭他的车逃难,他不愿为咱耽误他宝贵的时间,可是他哪里知道前边等他的是这样一条死路!唉,可惜我的木杖太短,没能挡住他。”

“他怎么敢碾断你的木杖?”

“这是非常时期。别说碾断一根木杖,甚至还可能把我撞倒,从我身上碾过去呢。”

“爷爷,洪水越来越大了,咱们还是赶快上山吧,犯不着在这儿拿生命去冒险。”

“我还要等一等。你听,远处又有汽车开过来了。我还得在这儿拦车,把大桥断了的消息告诉他们。你先抄小路上山,别在这儿等我。”

“如果他们还像刚才那位叔叔那样,甚至对着你开过来怎么办?”

“不能这样想。世上的人不都是一个样。如果再过来的司机仍误认为我要搭车逃难,却愿意把车停下来,那么他就因此得知这一险情,同时也会因此大难不死。如果……如果他不肯停下,一意孤行,硬要去死,咱也挡不住。是死是活,现在只能让人家去选择。但是我绝不能见死不救!”

正说话间,又一辆汽车驶近了大桥。

刘大爷猛地推了孙子一掌,吼道:“你——快走!”紧接着几大步跨过去,视死如归地又一次站在了公路中间。

(选自喊雷《生死抉择》,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05月版)

(文本二·议论性文本)

小小说讲究语言的精练、结构的旖旎,更讲究结尾的出人意料。读者没有猜到(或者猜到结局有难度) ,而作家想到了,并且是合情合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结局,就是好的结尾。只有一味追求离奇古怪,却违反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违背生活逻辑的为“奇”而“奇”的结尾,才被读者所厌弃,被评论者所批斥,才没有市场。只要符合生活与事物的逻辑,出人意料的结尾,应该是小小说人的毕生追求。

优秀的小小说关注“意料之外”的情节,更着意于超越“意料之外”的内容经营,因而其立意不是局限的、固着的,而是具有变动性、延展性、可扩充性。从语言到情节到整个文本都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具有金玉般的质地、经典性的魅力。

斯里兰卡作家希万迪·拉纳辛哈的《漂亮的女佣》,表面上看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作品,实质上却是一篇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作家追求的是“意料之外”,更是 “不止于‘意料之外’”,实现了对于单纯的“意料之外”的超越。

《漂亮的女佣》情节是这样的: 一对夫妇找了一个漂亮的女佣,很能干,夫妇很满意。但是不久她提出辞职,问她为啥,她说她怀孕了。这对夫妻不能生养,提出只要她留下,他们愿意收养孩子。于是女佣留下了。但过了不久,女佣又说她怀孕了,又要辞职。夫妻俩再次挽留她并说要收养孩子。如是三次。可是过了不久,女佣又一次找到主人,语气坚定地要求辞职。读者读到这里,一般都会猜测结尾。比如顺着阅读惯性认为女佣又怀孕了,甚至会猜测男主人是这些孩子的生身父亲,这一次要走的人可能是女主人。这样的结局挺合“出人意料”的规则,符合小小说的“规矩”,也符合生活的逻辑。但是,作家给出的结尾却不是这样的。作家给出的结尾初读似乎味道有点淡,但它耐得住你仔细品味,而且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漂亮的女佣》的结尾是这样的: 女佣再次摇摇头: “我一定要走,现在,这里的孩子太多,我实在照顾不过来了。”

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这里的孩子太多,我实在照顾不过来了”是一个提出辞职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如果知道这些孩子都是女佣所生,你就会对于女佣的思维哭笑不得了。住在别人的家里,吃别人给的饭,穿别人给的衣,用别人的物资供奉着自己的孩子,还拿着一份薪水,却嫌工作累,要辞职离开。引发读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里家庭生活的深层思考:一切都被物化了。承继关系是一种纸上契约关系,血脉的延续则一文不值。而没有物质基础的亲情,是一种可怜的、苍白的痈赘。小小说关注人类普遍的生存处境,使文本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偶然现象进入必然世界。小小说达到这个地步,就搭上“经典”这部列车,而与小幽默、小玩意儿划清了界限。

“意料之外”是对于文本的“常规”情节走向的一种转折,所看重的是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不止于意料之外”所看重的则是故事背后的意蕴,它追求更有趣味和更加可读。作家如何从追求“意料之外”到追求“不止于意料之外”,与作家的思想境界密切相关。如上,作家的思想境界高,不把女佣的生活变故作为一种偶然事件去考量,而是将其置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下作为一种必然结局去思考,这样才达到了“不止于意料之外”的结局。

(选自徐小红《小小说:不止于“意料之外”》,有删改)

1.阅读(文本一),完成下面问题。

(1)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刘大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品质。

(2)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傍晚时分,滔滔洪水铺天盖地而来!(请分析小说第一段的作用。)

②车上那位留着长发的司机不仅没有因此停车,反而突然加大马力,不顾有木杖阻挡,快速绕过立在路当中的刘大爷,猛地冲上断桥,在刘大爷雷喊风吼般的“啊呀”声中冲入河底。(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阅读(文本二),完成填空。

作者认为小小说的创作应该追求___________(摘录原文句子填空),这句话的意思是(2)____________

3.如果让你续写(文本一),你的情节设置是让下一辆汽车停下来还是冲过去?请结合(文本二)的理论,说明你这样设置的理由。

4.晓霞发现小说家对于小说中道具的选择很有意思。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文本一)中的道具“木杖”和《儒林外史》中的道具“箸”(筷子)的作用。

(链接一·小说片段)

两人进来,先是静斋见过,范进上来叙师生之礼。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自《儒林外史》第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链接二·议论性文章片段)

道具,在小说艺术美的创造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运用也是千变万化,因题材、主题而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它必须是情节的血肉, 应该具有高度的有机性和合情理性。契诃夫说:“凡是跟小说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一概得毫不留情地删掉。要是您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 那么在第二章或者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不必挂在那儿。”小说中的道具,不是由主观随意性左右的“牵线木偶” , 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 而应参预情节的发展过程, 是作品的整体统一的美不可缺少的因素, 起着烘托性格、创造意境、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是道具的有机性。道具的设置还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有坚实的社会生活基础, 符合作品中的规定情境、人物独特的性格以及具体的人物关系的要求。

(选自谢明德《小说中的“道具”》,有删改)

(1)“木杖”(《生死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箸”(《儒林外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答案要点:留恋故土;谨慎小心;善良热心;善解人意;疼爱子孙 (2)A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②写出了洪水来势凶猛,③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④为后文的故事做铺垫(引出后文刘大爷发现桥塌、拦车救人等情节);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①~③任答两点,④⑤任答一点,意近即可)B①表明汽车司机发现了刘大爷却故意避开;②写出了汽车司机为了逃离险境不顾一切的样子;③表现了汽车司机的自私无情;④从侧面写出了刘大爷拦车的危险和刘大爷无私善良的品质。 2. (1)不止于意料之外/超越“意料之外”的内容经营/达到了“不止于意料之外”的结局/实现了对单纯的“意料之外”的超越…… (2)优秀的小小说不止于结尾或情节的出人意料,应该追求故事背后的意蕴(让作品的立意主旨具有变动性、延展性、可扩充性。)(意近即可) 3.答案示例一:停下来。理由:与上一位司机形成对比,使故事情节富有波澜;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结局,引发人们对生死、善恶、命运这些永恒主题进行思考。 答案示例二:冲过去。理由:两位司机的共同选择使小说情节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选择决定结局,引发人们对社会败坏、人性丧失的现象进行思考。 4. (1)表现了刘大爷年纪大;为后文试探水深、发现桥塌做铺垫;刘大爷挥动木杖提醒司机,司机碾断木杖、冲上断桥,表明司机是在故意躲避刘大爷,表现司机的自私;司机碾断木杖表现了刘大爷拦车的危险,表现了刘大爷的善良英勇。(意近即可) (2)银镶杯箸、象牙箸反映了汤知县的奢侈腐败;范进对箸的选择和对食物的选择形成对比,表现了他的虚伪。 【解析】 1.(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从“舍不得离开家园又终于不得不离开家园”可看出刘大爷留恋故土,从“拄着拐杖,扶着桥栏杆,带着孙儿,小心翼翼地涉水过桥”“用木杖探试”可看出刘大爷谨慎小心,从“迎着这辆汽车奔去,站在公路中间,频频挥动手中的木杖示意并大声呼喊:大桥断了!”可看出刘大爷善良热心,从“风声雨声太大,他听不见我的喊声,他误认为咱爷孙俩要搭他的车逃难,他不愿为咱耽误他宝贵的时间,”可看出刘大爷善解人意,从“你先抄小路上山,别在这儿等我”“刘大爷猛地推了孙子一掌,吼道:“你——快走!”可看出刘大爷疼爱子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大树

[清]袁枚

繁枝高拂九霄霜,荫屋常生夏日凉。

叶落每横千亩雪,花闻曾作六朝香。

不逢大匠材难用,肯住深山寿更长。

倚树有人问名字,为言南国老甘棠

[注]①本诗作于1759年,作者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②甘棠:落叶乔木的一种,又叫“棠梨”,俗称野梨。

随园后记

[清]袁枚

余居随园三年,捧檄入陕;未,仍赋《归来》。所花皆萎,瓦斜堕,梅灰脱于梁,势不能无改作。则率夫役,芟石留,觅土脉,增高明之丽。治之有年,费千金而功不竟。

曰:以子之费,易子之居,胡华屋之勿获,而俯顺荒余,何耶?

余答之曰:夫物虽佳,不手致者不爱也;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子不见高阳池馆、兰亭、梓泽乎?苍然古迹,凭吊生悲,觉与吾之精神不相者。何也?其中无我故也。公卿富豪未始不召梓人营池囿,程巧致功,千力万气,落成,主人张目受贺而已。问某树某名,而不知也。何也?其中亦未尝有我故也。惟夫文士之一水一石,一亭一台,皆得之于好学深思之余。有得则谋,不善则改。

五代时傉檀宴宣德堂,叹曰:“作者不居,居者不作。”余今年裁三十八,入山志定,作之居之,或未可量也。乃歌以矢之曰:前年离园,人劳园荒;今年来园,花密人康;我不离园,离之者官。而今改过,永矢勿谖!

癸酉七月记。

(选自《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有删改)

[注]①檄:檄文,这里指朝廷的任命文书。②勿获:不能得到。③俯顺荒余:收拾这些荒芜残败的地方。④高阳池馆、兰亭、梓泽:皆为历史上著名的园林。⑤梓人:工匠;池囿:水池园子。⑥傉檀:五代时期南凉国国君。⑦矢:通“誓”,发誓。

1.晓霞不知道《大树》一诗中赞颂的“甘棠”是一种怎样的树。请你根据诗歌内容,用几个词语概括诗中“甘棠树”所具有美好的特点。

2.晓霞在读古文时有几个字的意义不理解,请你为下面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

(1)未(    )                  A.约定   B.期限   C.希望   D.满一年

(2)所花皆萎(   )             A.栽种   B.树立   C.建立   D.植物

(3)客曰(   )                 A.或许   B.有时   C.有人   D.稍微

(4)觉与吾之精神不相者(    )  A.种类   B.类似   C.连接   D.通“嘱”,嘱托

3.晓霞在阅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请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物虽佳,不手致者不爱也;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

4.读了上面的诗文,晓霞和你都对袁枚产生了兴趣。请摘选诗文内容,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晓霞: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大半生都居住在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他亲自花了很多力气修建随园,原因在于他主张建造园林要做到“  ”。

你:从《随园后记》一文可以得知,袁枚38岁就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或许可以用《大树》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解释。

 

查看答案

分布在南京城的大大小小的书店是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底气。今天,晓霞和你一起逛书店。

腰封文字:一个时代的惶恐、脆弱和逼仄,一段关于罪与罚、创伤与救赎的灵魂剖白

腰封文字:著名作家叶兆言《夜泊秦淮》后25年新历史小说扛鼎之作

1.晓霞看见很多图书都有腰封,她想了解腰封的作用。请你为下面的一段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让晓霞明白腰封有哪些作用。下列关联词语中不能选用的一项是(    )

腰封是包裹在图书封面、印有简练宣传语的一条纸带,它        可以起装饰作用,      可以促进图书销量。

A.不但……而且…… B.既……又……

C.不是……而是…… D.不仅……还……

2.请从下面四部作品中任选一部,为其设计一个腰封,并简述设计理念。

①《艾青诗选》      ②《水浒传》      ③《儒林外史》      ④《简·爱》

书名:《____________

(1)腰封图案: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

(2)腰封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霞发现南京不少有名的书店都在开展一些活动,就此现象,你和晓霞展开了讨论。

晓霞:南京的先锋书店最近开展了不少活动啊,你看,有“新书分享会”,还有“音乐分享沙龙”。书店开新书发布会,向读者介绍新书会我能理解,开音乐沙龙跟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霞:经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也有道理啊!你觉得如果想吸引我们这些中学生读者多到书店来,书店还可以开展什么形式的活动呢?

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霞:这个主意不错哦,我们一起去跟书店经理提提这条建议吧。

4.请你写一首诗,表达你们在书店里流连的美好感受。要求:①不少于四行;②诗歌中需要有“书”这个意象。

 

查看答案

用诗文原句填空。

(1)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2)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5)余秋雨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深刻的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感慨道:“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____。”辛弃疾也感慨那千古兴亡之事都似“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张养浩面对“________________”的潼关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诗句。六朝古都南京,文化脉络连绵千年,文学名家bèi出,文学佳作灿若星辰。如雷guàn耳的大文豪李白与一众金陵子弟席相别,也佐证了南京是一个文学浸润的都市。美丽的湖山常常杂着诗灵,伟大的城市往往撩逗着人心。让我们一起领略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魅力……

(1)请在方框中用正楷字或行楷字临摹下面的文字。

正楷:  行楷: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文人名家bèi出(      如雷guàn耳(      席(      杂( 

(3)王羲之、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等文化名人都曾在南京居住过,晓霞想就此拟写一副对联,她写好了上联,以下选项中作为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A.王羲之入木三分,《兰亭集序》耀古今   B.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故人

C.曹雪芹历经沧桑,《红楼梦》名扬中外   D.徐悲鸿执着求美,《愚公移山》赞毅力

 

查看答案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