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一诗中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4)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潘向黎在《做个唐朝少年郎》里写道:“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有一天,突然有人这么问我。唐朝!当然是唐朝。只有在那个年代,我希望我是个男人。只有奔放昂扬的男儿意气,才能和那个时代的雄浑开阔相称。做一个唐代的翩翩少年郎!想一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如果有可能,你渴望生活在哪个时代,做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积淀,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味道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本曲为怀古咏史类题材,作者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请从此角度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己看过《王荆公①文集》百卷,《归震川②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大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有删减)
(注)①王荆公:宋代政治家王安石。②归震川:明代学者归有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手自笔录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B.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生于忧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益慕圣贤之道 香远益清(《爱莲说》)
D.言和而色夷 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3.语段(一)作者写先达“未尝稍降辞色”“叱咄”的用意是什么?
4.语段(二)和语段(二)都有劝勉的意味。两个语段中作者劝勉他人的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劝勉他人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经典
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③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④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⑤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⑥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袖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⑦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经典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内涵。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⑤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