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蒙眬 吞噬 心有灵犀 千均重负 B...

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蒙眬    吞噬    心有灵犀    千均重负

B.辜负    修葺    目不窥园    忍俊不禁

C.烦燥    猥琐    悲天悯人    色彩斑斓

D.取缔    累赘    锋芒必露    鞠躬尽瘁

 

B 【解析】 A. 千均重负——千钧重负; C. 烦燥——烦躁; D. 锋芒必露——锋芒毕露。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一诗中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4)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潘向黎在《做个唐朝少年郎》里写道:“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有一天,突然有人这么问我。唐朝!当然是唐朝。只有在那个年代,我希望我是个男人。只有奔放昂扬的男儿意气,才能和那个时代的雄浑开阔相称。做一个唐代的翩翩少年郎!想一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如果有可能,你渴望生活在哪个时代,做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自己的传统文化积淀,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作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味道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本曲为怀古咏史类题材,作者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请从此角度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己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大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有删减)

(注)①王荆公:宋代政治家王安石。②归震川:明代学者归有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笔录            非亭午夜分(《三峡》)

B.无硕师名人与游    生于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慕圣贤之道        香远清(《爱莲说》)

D.而色夷          春景明(《岳阳楼记》)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3.语段(一)作者写先达“未尝稍降辞色”“叱咄”的用意是什么?

4.语段(二)和语段(二)都有劝勉的意味。两个语段中作者劝勉他人的方式有什么共同之处?劝勉他人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