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人们常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把李商隐的《无题》默写完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露从今夜白 (2)玉盘珍羞直万钱 (3)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4)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5)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解析】 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直”“弊”“畔”“晓”“鬓”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在生活中,很多门其实是开着的,只是表面看上去像关着。许多人之所以没有跨进门,只是因为缺乏亲自去敲一敲、推一推的行动或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蒙蔽,因此走了许多弯路,失去成功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勇于去开启生活中的门:很多看上去关着的门,其实是虚掩着的……

要求:①以《门其实是开着的》为题写一篇作文。②主题积极健康。③体裁不限(诗歌除外)。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本文属于_________________。对方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

2.以下论据不属于对方的是(    )。

A.自夸“地大物博”。

B.只希望着国联。

C.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3.对文中画线句子“中国人”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句中的“中国人”指所有中国人。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句中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及御用文人。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的“中国人”指广大人民。

D.“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句中“中国人”指一部分中国人。

4.文章第③④⑤自然段从哪两个方面反驳了对方的论点?请你结合第③自然段分析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5.请你简要分析第⑥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於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於流俗传说,就是对於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子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节选自《怀疑与学问》)

1.下面是对所选文段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文中提到的“朱子”是指(    )。

A.程颐 B.张载 C.朱熹 D.戴震

3.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理论)论据和事实(事理)论据,请你概括出来。

①道理论据:

②事实论据:

4.文中画线的句子哪几句是正面说理?哪几句是反面说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站起身,出去了。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

“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根据文中对话的语境,省略号可以表示“语言中断、话未说完、含糊其辞、说话断断续续”等。结合上下文语境,下面所选语句中的省略号的用法与“先坐船,……”这句话中的省略号用法一致的是(    )。

A.“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B.“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C.“那有这事……我……”

D.“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2.“我吃了一吓”的“吓”读作_____;“吓,什么都瞒不住我”的“吓”读作______

3.鲁迅在文中称杨二嫂为“圆规”,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4.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并通过对杨二嫂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杨二嫂的形象。请你对这一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

①湖中人鸟声俱。           ②余一小舟。

③余饮三大白而别。         ④此。

2.对下面句子带点的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下白。    一片 B.惟长堤痕。  一道

C.湖心亭点。  一点 D.与余舟芥。  一个

3.下面句子中带点的“是”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日更定矣。 B.金陵人。

C.进亦忧退亦忧。 D.天时不如地利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