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此次活动,少先队员重温了对组织的认识及了解,也更加为我们少先队员的身份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B.小朋友们用热烈的掌声邀请消防员叔叔跟大家讲解火灾逃生的注意事项和自救方法,并现场指导老师、小朋友们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
C.清理垃圾的同时,志愿者们还对发现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呼吁社区居民不乱丢乱扔,要敢于对“脏、乱、差”现象说“不”。
D.大队辅导员杨老师带领七年级少先队员们重温入队誓词,对少先队员们做出新时代的要求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离比赛结束只剩几分钟,我们队现在优势明显,这场比赛获胜已是十拿九稳了。
B.这次评比是一件郑重其事,大家要认真对待。
C.这句话表面是一番好意,但总给人歇斯底里的感觉,让人听着不怎么舒服。
D.听说今晚有文艺演出,许多市民前仆后继来到文化活动广场。
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惘(wǎng)然 捷(jié)报 筵(yàn)席 不省(xǐng)人事
B.聒(guō)噪 喷(pēn)薄 见教(jiào) 伤痕累(lěi)累
C.撩(liáo)逗 舵(duò)手 栈(zhàn)桥 取意成仁(rén)
D.苍(cānɡ)茫 祭(jì)祀 飞窜(cuàn) 顿开茅塞(sāi)
(大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未来的精彩,永远生长在不断努力的枝干上。前方,究竟是贫瘠的荒漠,还是葱郁的原野,取决于每一个阶段的努力。有的人下定决心,不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有的人做好打算,在书香中找寻更好的自己……不想在未来留下遗憾,就必须不断刷新自我。
请以“刷新自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语意连贯,表达得体,用词贴切,句式多样,使语言富有表现力;(4)书写5分,字迹规范工整、卷面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写作)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相信你一定被愚公坚定不移的移山信念与精神所感动!假如你的妹妹也对这个神话故事充满兴趣,请你用精彩且简练的几句话将这个故事讲给她听。
要求:(1)逻辑条理;(2)语言表达准确、清晰、连贯;(3)100字左右。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候鸟一样的母亲
高绪丽
①回乡下老家接母亲,送其去往蓬莱机场。母亲正在厢房的小磅秤跟前,一样一样称着面前的种种。二十八个红富士苹果,一桶花生油,一塑料袋新磨的黏玉米面,一小袋新磨的面粉,一把香菜,一把洗干净了的葱白……
②我在身后望着弯腰忙碌的母亲。她头上掩藏不住的灰白头发,像是老房子烟囱里飘荡出来的炊烟,随着微风左摇右晃。母亲头上的青丝都到哪里去了呢?虽然我从十多年前就逼迫自己慢慢接受,但母亲头上的灰白依旧像一把利刃,随着时间的累积重叠,那束被时间打磨的锋利刀刃折射出来的惨白刃光,刺得我不敢睁开眼睛将它瞧个仔细。我害怕那束惨白的刃光,我害怕疼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在我的视线里,变得愈来愈陌生了呢?我曾仔细想过,也许并不是母亲变得陌生,而是我从母亲的身影里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我在害怕那个未来的我。
③“怎么就只能免费托运40斤呢?这怎么够呢?”母亲一边将袋子里的东西来回倒腾,一边嘟嘟囔囔。登机只允许随身携带不超过20公斤的东西,这让以前坐火车时习惯肩上背着、手里拖着提着大箱小包的母亲非常不适应。
④我说:“您这是去闺女家,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逃荒呢!”
⑤母亲不以为意,撇撇嘴,说道,“这些都是咱自家地里长的结的,怎么也得给你妹多捎些,让她尝尝家里的味道。”
⑥我担忧道:“若是您下飞机时,妹妹没及时赶到,您可不要乱走动。”
⑦母亲拍拍胸脯,“放心吧,鼻子底下还有嘴呢,丢不了的。”
⑧我笑了,那一瞬间,我感觉母亲不像是一辈子没走出乡门的六十多岁的人,倒像是走南闯北闯荡惯了的侠客,一张嘴尽是侠肝义胆。
⑨这是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第一次独自坐飞机出门。以前母亲去北京妹妹家,坐的是火车。母亲晕车,坐一趟火车下来十几个小时,常常呕得七荤八素。这若是放在别人身上,怕是早就打怵了,但母亲倔强得要命。只要妹妹在电话那端悠悠地喊上一句“妈——”母亲就心疼得肝肠脾肺肾都跟着打战,忘记了她还有晕车的毛病,恨不得立刻插上一对翅膀,直接翻山越岭飞到首都北京,飞到妹妹的身旁,帮她分忧解难。
⑩妹妹结婚前,她的准婆婆就去世了。妹妹婚后生下一对双胞胎小子,从怀孕产子至今已有四年整,除了母亲偶尔去搭把手,两口子又得上班又得照料两个宝宝,也真是把她折腾得够呛。记得有一次妹妹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小住,因为一点小事跟母亲闹了脾气,她从网上订了机票死活要带着孩子回北京,母亲虽然心里堵得慌,但还是拉下面子劝她不要离开。最后找我当说客,没想到我也同意让妹妹回北京。母亲一边拍着胸口叹气一边质问我:“怎么连你也不理解我呢?”当时已成为孩子妈的我还不能理解母亲的质问,还在心里埋怨母亲干涉太多。现在想想,当时的母亲该是多么无奈,多么不知所措。
⑪我帮着母亲把东西往车上搬,母亲不放心父亲,转过身又反复唠叨:“天冷了,就多烧些柴火,炕上暖和了,睡得也踏实。冰箱里有炒菜的肉,吃完记得早点去超市买回来。一个人,也不能糊弄……”
⑫车行渐远,我看到反光镜里父亲的身影在不断缩小再缩小,车子拐了一个弯,反光镜里换成了往后倒移的路旁的杨树。
⑬失去叶子的杨树落寞地立在道路两旁,顽强地与风作着抗争。失去了叶子,没有了光合作用,那些杨树就失掉了活力。待到来年的春天,它们又会焕发生机,生机勃勃。但是,那些日渐被岁月剥茧抽丝的老人呢?他们的春天又会在哪里呢?
⑭去机场的路上,母亲显得有些兴奋,我出声劝道:“到了北京,妹妹他们若是周末想带您去外面吃上一顿,您就答应吧。也算是去体验首都文化呢。”母亲“嗯”了一声。我猜母亲一定知道我说的是去年那件事。妹妹要带母亲去外面吃饭,母亲嫌花钱多,偏要自己在家做,最后全家人都没出去。后来,当我们谈起这件事时,母亲竟哽咽地说:“我改,行吗?”那一刻,我与妹妹泪如雨下。我们做子女的到底做了什么,竟让母亲这样子委曲求全?先是我结婚生子,再是妹妹,只要哪个在电话那端喊上一句“妈”,母亲就会像迁徙的候鸟似的赶到我们的身边。
⑮在这个世界上,能在我们面前愿意将身段放低,甚至低到脚底的泥土里的,没有别人,只有那个被称作母亲的人。
(选自2018年11月12日《齐鲁晚报》)
1.文章第⑥~⑬段写了“我”与母亲的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她头上掩藏不住的灰白头发,像是老房子烟囱里飘荡出来的炊烟,随着微风左摇右晃。(从修辞角度)
(2)失去叶子的杨树落寞地立在道路两旁,顽强地与风作着抗争。(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3.本文的主题,有人认为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有人认为是对老人生活现状的关怀及反思,有人认为是子女对父母良苦用心的理解。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