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A.诗的第一节,“扑”、“打”、“散开”,运用动词描写浪花,侧面烘托礁石的坚定沉着从容。

B.诗的第二节,用“站”、“笑”、“看”等动词,正面描写礁石的傲然神态,写出其不屈的雄姿与乐观的精神。

C.此诗以旁观者的叙述视角,表现礁石的形象,直抒胸臆,赞美了久经斗争考验、勇敢坚强的斗士。

D.诗中的“礁石”具有象征意义,它可以象征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中华民族,还可以象征不畏强权、不息抗争的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表述错误,此诗采用的是旁观者的叙述视角,没有直抒胸臆式的呼号,只有冷静的客观描写,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这种存在,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B.徐老师是一个心胸宽宥的人,绝不会跟自己的学生斤斤计较。

C.纵观近几年所谓的中考高分作文,怀古伤今、纵论天下、空洞无情的作文比比皆是。

D.有一种美德叫做“饮水思源”,有一种悲哀叫做“数典忘祖”。以目前功利弥漫的社会来看,情愿李代桃僵者,已不多见了。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一种感发生命的力量,读诗若能心无旁(),孜孜不倦,它必能给予你精神的(rú)养。有人说:“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就在于()取其内在养分,它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⑦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用来描述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作文。

在父母眼中,你也许总是长不大;在老师眼里,你也许总是很平凡;在同学面前,你也许总是很一般……可是,当你的身上多了一点担当,多了一点坚持,多了一点分享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长大了!

请以“就这样,我悄悄地长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③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被圈住的母亲

乔叶

①“我这一辈子都叫大山圈着……”无教次,母亲略带伤感地说。在她的意念里,大山是个圈。

②小时候,她姥是圆心,她是半径。她十二三岁就一个人赶着花面毛驴,走几十里山路给她的姥姥送煤。她穿着自己织的布、自己缝制的印染着白蝴蝶的衣服,留着月牙头,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过一沟一梁,走过美丽的桃树坡,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她半径上的风景。

③成家后,家和孩子是圆心,她是半径。大哥二哥嗷嗷待哺时,正赶上没粮吃的年代。一丛丛的灌木像汹涌的波浪,她就在这波浪里挖野菜。猛然间,她发现一棵山葡萄树,上面一串串的小葡萄让她牢记在心,掐着指头总算盼到葡萄成熟的日子。她往山上赶,采到葡萄的欢喜让她忘了空空的肚腹和颤抖的膝盖。进门后迫不及待先送到孩子们的手上,笑着看吃得欢天喜地的孩子,然后钻进灶棚里开始煮野菜。

④父亲在外面教书,母亲一个人扛着家里所有的体力活。上山拾柴让母亲更加忙碌。山上的橡壳、香栗等野果,母亲都用来填过全家人的肚子。每年夏秋,打山桃、山杏,更是母亲不可少的大事。她总是第一个上山,拾掇得筐满袋满。然后,地就开始没日没夜地蜕核,核蜕完了再敲仁儿。一灯如豆,锤子板凳叮当响,常忘了夜已三更。仁儿够上一回石碾了就到碾上推,推完了再上火熬油。记忆中,母亲炒菜哪里肯用勺子舀油,就是一截筷子上扎一小块白布,从小油罐里蘸一下,在锅底上蹭几下就开始炒菜。一日三餐就是凭着这些油花,点缀了一家人贫穷的目子。

⑤老家缺水,收雪、打冰块是母亲每年冬天最重要的事,一大早她就拿上笤帚、簸箕、箩筐出去收雪,收一筐雪不知要摔倒多少次。四里地以外有个地方叫狼窝淘,那里有一眼浅浅的小井,山崖上常年有山涧水流下,冬天这里会结很多冰。母亲要么挑上半担水,要么打上一担冰,回去放在大水缸里。一滴水里有母亲的百滴汗,看着炕上欢蹦乱跳的孩子,她不觉得累。她想着,孩子们很快就长大了。

⑥我们逐渐长大,母亲的圆圈在逐渐缩小。在煤矿打工的二哥是母亲最扯心挂肠的人。如遇雨天,她就提着一箩筐一箩筐的煤灰和柴灰给二哥垫路,一直垫到村口和大路接上,说二哥回来不好走。雪天,她就会站在雪地里,下一层雪,扫掉一层,直到二哥在大路上出现,这才放心地回家暖一下冻得麻木的手。

⑦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有一次地到附近的地里刨土豆,不足一腿高的地堰地手脚并用才爬了上丢,但刨了半袋的土豆却怎么也拿不动,她坐在地上伤心地痛哭起来……母亲把力气已经都交给了大山和土地,她还想给,可是她没有了。

⑧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开始经常摔倒。家人都劝她拄上拐棍,她就是不拄,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腿,拄上了。即便这样,母亲只要觉得自己有点力气,就会做各种吃的,等着孩子们回到老屋享用。她还要站在公路边的榆树下,看着班车停下,载走地的儿孙。

⑨母亲的圆圈在一点点缩小。她连公路边的榆村下也去不了,只能走到院子下边的柴堆旁,坐下来,把拐棍放在脚边,眼巴巴地往公路上看。再后来,她只能坐在炕边的椅子上,看着她的儿孙走出家门。

⑩这时侯,母亲成了圆心,儿孙、重孙们都是她的半径。可常年守在老屋的母亲无法看到每一个半径上的景致。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就是她的生日、中秋节、祭祖日和过年。但这样的日子如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闹之后更冷清……

⑾母亲坐上轮椅之后,三哥时常推着她在老屋外晒太阳。她无力的目光时不时投向灰蒙蒙的远山,像是和身边的人说,叉像在自语:“又梦见不知道在山上做甚哩,树叶绿汪汪哩,我跑得可快哩……”母亲半闭着眼睛,声音拉得悠远,那是对梦境的无限留恋。

(选自《三晋都市报》,有删改)

1.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母亲被圈住了”?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朗读第④段画线句子时,你认为哪几个字该重读?为什么?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甸子。

3.文中的“圆心”不断发生变化,这表明了什么?

4.根据本文及下面链接材料中母亲的形象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获得的感悟。(80-100字)

(链接材料)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