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即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消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水补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及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会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⑦研究者们表示,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得太快会让我们感觉口渴,以及冷饮为何特别解渴等问题。

⑧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1.第①段引用“望梅止渴”的典故有什么好处?

2.张同学参五千米越野赛,比赛中,他大汗淋漓,口渴难耐,边跑边喝水。请你用文中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条件反射现象,“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B.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

C.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中加点词语表明交代“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种说法的来源,增强了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D.时至今日,“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但研究有所进展。

 

1.①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说明对象。③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点题等作用。 2.①张同学在比赛中大量出汗,体液的容量、浓度发生变化(或“体液不平衡”),导致细胞脱水;②大脑的某个部位(或“神经元群”)实时监测到细胞脱水(或“体液不平衡”)现象,产生渴感;③而口渴是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能使人体免于脱水;④喝水之后,体液得到稀释(或“体液恢复平衡”),渴感消失。 3.C 【解析】 1.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在说明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者引起下文;运用某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对象的某种特点。首先,“望梅止渴”是个趣味性很强的典故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开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这个“望梅止渴”的典故与本文所要说明对象的密切相关,起到引出说明对象——对口渴的原因的说明。第三,运用典故,在结构上有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等作用。据此概括作答。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目可理解为“为什么比赛中大汗淋漓口渴难耐,边跑边喝水”。可结合文章第2段“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消失了”;第8段“‘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这些语句,从“体液不平衡”导致细胞脱水,导致口渴感;从喝水之后,“体液恢复平衡”使口渴感消失的角度作答即可。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有研究显示”这一短语,强调“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是有科学根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不是“生动性”。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致虚妹丈

[明]高尔俨

昨宵乐甚!碧天一色,澄彻如昼。又松竹影交加,翠影被面,月光落酒杯中,波动影摇。吹洞箫数阕,清和婉妙,听之怡然;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出户一望,空旷无际。大醉后笔墨撩乱,已不复记忆。

今晨于袖中得纸幅,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撩乱”者也。然亦殊可爱,以为有骀荡之趣。把笔效之,不能及也。因即以昨日所就者请正。

(选自《历代小品尺牍》)

注释:①被:遮盖。②骀(dài)荡:这里指书法舒放畅达。

1.解释下列各组加着重号的词。

(1)出一望     ___________ (2)不能    ___________

(3)听之怡然  ___________   (4)昨宵乐甚    ____________

2.下列与“今晨于袖中得纸幅”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相与步中庭 B.夏水襄陵

C.求二石兽水中 D.骈死槽枥之间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吹洞箫数阕,清和婉妙,听之怡然。

(2)出而视之,则所谓“笔墨撩乱”者也。

4.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发现哪些“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的感情。

D.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目前,部分中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既影响了学习,又扰乱了秩序。对此,某校八年一班以“正确使用手机,争做守纪学生”为主题召开了一次班会。请你回答班会上提出的两个问题。

(1)针对“如何正确使用手机”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2)你的同桌小明上课时玩手机,老师及时发现制止后小明对这位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此你将如何劝说?

 

查看答案

下列语序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

②节目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干世界

③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

④《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

⑤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

A.④①③⑥⑤② B.④①③⑤②⑥ C.⑤②④①⑥③ D.⑤②⑥④①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       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       ,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        。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

A. 高雅  淡然  平静    B. 高贵  淡泊  平静

C. 高贵  淡然  平和    D. 高雅  淡泊  平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