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

阅读下列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⑤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⑥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

⑦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⑧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⑨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⑩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文章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划线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4.结合文章,说说你对文章结尾“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的理解。

5.下面两段都是描写“背影”的文字,比较它们在内容与情感上有何不同。

(甲)从后面看地,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讲,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1.我们兄妹一起送母亲回故乡。 2.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突出表现了母亲的衰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与不舍。 3.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引导照顾母亲的耐心和温情,表达了“我”对母亲真挚的孝心。 4.妈妈要回的“家”不只是一个空间,而是满载美好生活的记忆,而随着岁月的逝去,年华渐老,妈妈再也无法在现实中真正返回。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光阴匆匆和对妈妈青春不再的无限感慨。 5.甲文通过对母亲背影的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年老体弱,表达了儿女们对母亲不离不弃的爱。乙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写出了父亲行动不便,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提炼文章关键要素,人物:兄妹几人、母亲;事件:送生病的母亲回故乡。根据“谁做了什么”的格式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一句是环境描写,照射进来的“最后一道微光”映衬着母亲衰老的样貌,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关爱和心疼。 3.此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根据具体的句子进行判断并分析其作用。画线句描写生动“我”引导母亲大步走路的语言和动作,体现出“我”的耐心,表达对母亲的关爱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母亲一直要求回家,但作者告诉我们,母亲所说的回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而是一段时光”,母亲急于要回的“家”并不存在于空间中,而是以记忆的方式存在于“时间”里。因为时间不可逆,所以她的“家”是无法在现实中真正返回的,这既是母亲的悲哀,也是人类共同的悲凉之处。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仔细阅读文本和链接的两段文字,文本中的语段和链接都描写了背影,前者描写生病的母亲衰老的背影,后者描写父亲为儿子过铁路买橘子的背影;前者意在表达儿女对年老母亲的关爱之情,后者意在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比较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荷叶绽放

陈乔

①记忆中似乎更多的是赞美荷花的文字,实在是委屈了荷叶。

②新居的楼前,有一个大约占地三四亩的水塘,装修住房那段时间,由于季节正悄悄的从冬到春,加上每天总是忙碌的缘故,一抬头就在眼前的树枝或许偶尔会让人发现它的新芽,这静静的一方水域竟从来不曾引起我的注意。搬家也是快乐而忙碌的,购物布置,迎来送往,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周围已经渐渐绿了的一切,他们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直到绿成了很大的一片,直到覆盖住整个校园……荷塘就在这时光的流逝中孕育了满池精灵。

③开始只是远远的从窗口眺望。偶尔空闲下来,依窗而立,就能看见它们。从远处看去,那荷塘的绿与周边草坪、树阴的绿浑然一体,并无太多特色,倒是那塘中红色的曲廊亭榭显眼得多,间或有情侣或老人在上面散步。就想,等荷花开了,应该去近处看看;就想,等有月的夜晚去感受荷塘月色;就想,那该是一个散心解烦的好去处。

④一场不算大的雨淋散了黄昏休闲的人们,那醉人的荷香渗透在湿漉漉的空气里,把我一个人留在了荷塘边。没有荷花、没有月亮、心灵很静也勿须抚慰,荷叶的美就绽放在这样一个平常的黄昏。

⑤荷叶厚实而宽阔,有农人的斗笠那么大;叶杆高而壮,像挺直的手臂支撑着荷叶。大概因为阳光和肥力分布的差异,荷叶长势并不均匀,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将整个荷塘的表面演绎成几个绿色的巨型大浪,呼啦啦的似乎要消退了,又忽然卷起浪头朝前涌去。荷塘因此而总是欲静还动,欲停不止……

⑥雨后的荷叶更添了一些妩媚。每一张荷叶都无一例外地捧着一团雨水,但决不是我们通常在文章中读到的那种被称为露珠的东西,它浑圆如球,肥硕似鸡蛋般大小,静静地躺在叶的中心,软软的晶莹着,远远近近的闪烁着,像荷叶的眼睛,活了这片辽阔的绿。

⑦紧挨着叶杆的下端,一些立体的圆形物件一开始让我很纳闷,细细一看,原来是已经枯掉的叶。它并不像别的腐叶那般潦倒、那般散乱和无助,生命已离它而去,型仍是绝顶优美的——边沿虽然无力地垂下,被叶杆撑着的中心部分却倔强地坚持着,像一把把黄色的伞,更像一个个巨大的做工精致的蚁窝,在水面上完整地肃立。人们崇尚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我更欣赏荷叶这种不肯腐败的气节,它何尝不是在用它的执著诠释着这样一种唯美的追求?

⑧一阵风来,荷叶的清香愈渐浓烈了。忽然很希望有人共享这样一个黄昏,想打一个电话给远方的朋友,又恐惊扰了这一片难得的宁静,只好让她绽放在肺腑深处,绽放在美好的记忆中……

1.文章的标题为“荷叶绽放”,“绽放”一般用来形容花开,作者用来形容荷叶似乎不恰当,请说说你的理解。

2.赏析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与表达的情感。

3.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联系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描写的角度与方法有何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之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内心感受。

B.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绘出了清新秀丽的塞外风光,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干古名句。

C.作者用词很有讲究,颔联用“出”与“入”、颈联用“直”与“圆”来描绘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

D.诗以大效、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极具特点的塞外风光图。

2.有人说作者在诗歌的颔联中以“征蓬”自喻别有深意,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项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北之塞(苦于)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竹短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C.子孙担者三夫(肩负,扛)

D.甚矣,汝之不(同“慧”,聪明)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九十               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之曰     身已入半,露尻尾

C.我之死,有子存焉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帝感其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3.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妻献疑曰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B.投诸渤海之尾,隐土北     莲,花君子者也

C.山不加增                 其将固可袭虏也

D.河曲智叟亡应             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故事背景,以“方七百里、高万仞”表明太行、王屋二山面积之大、山势高陡,为下文移山、负山的情节做铺垫。

B.对待愚公移山一事,愚公之妻“献疑”、河曲智叟“笑而止”,二者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与阻止的态度。

C.文中的两个老人一“愚”一“智”,愚者大智若愚,智者理屈词穷,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似褒实贬、似贬实褒,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又带有神话色彩,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新闻,完成文后题目。

本台报道  7月2日上午,大冶市政府与前中国男子足球队主力前锋郝海东先生、羽毛球前世界冠军叶钊颖女士举行足球、羽毛球合作办学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大冶市将在尹家湖中、小学加挂大冶市郝海东足球学校名称,依托大冶市足球公园和尹家湖中、小学开展青年足球培训及赛事;在尹家湖小学加挂大冶市叶钊颖羽毛球学校名称,依托尹家湖小学和大冶一中羽毛球馆开展青少年羽毛球培训。同时,尹家湖中、小学将面向社会招收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参加青少年训练。

①根据以上新闻内容拟写一则标题。

②学校记者团准备采访郝海东先生,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设计两个采访的问题。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正确默写古诗文原句。

①《三峡》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朱元思书》中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避世退隐高洁志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晏殊在《浣溪沙》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并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