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我读书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勤笔。我的读书,本来抱一种利己主义,就是书里面的短处,我不大去搜寻他,我止注意于我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这本来不算坏。但是我的坏处,就是我虽读的时候注意于这几点,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若是有时候想起来,除了德文书检目特详,尚易检寻外,其他的书,几乎不容易寻到了。我国现在有人编“索引”、“引得”等等,又专门的辞典,也逐渐增加,寻检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点,普通的检目,断不能如自己记别的方便。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我想他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续。我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这虽是文学上的把戏,但科学上何尝不可以仿作呢?我因为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摘自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1.蔡元培在谈及胡适之、王渔洋读书得法表现在哪里?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2.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也会犯读书不得法的错误,请联系下面任意一则或几则链接材料,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50字)
材料一:苏轼的阅读模式是:定向专一、反复整取,即带着A目标读第一遍,带着B目标读第二遍,带着C目标读第三遍,带着D目标读第四遍,数遍之后,便对书中多方面内容熟识了。
材料二:梁启超在读书时有“精读”和“浏览”之分,“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材料三:我国著名史学家冯友兰先生归纳自己的读书方法,是四个字:精、解、知、明。 即“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材料四:陈寅格有一个读书习惯——在书上圈圈点点,其中有校勘、有批语。他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成为日后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
北京的王大爷想坐城际动车去一趟天津,但他不会网上购票,请你帮他买好车票,并告诉他如何乘坐。(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车票,告诉王大爷主要的乘车信息,并提醒他带好身份证,提前半小时到达车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蜊,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
⑥懿:美好。
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人虽禀性定/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故虽有名马
D.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下面的名言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相近的一句是( )
A.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B.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韩寒
C.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笛卡尔
D.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又复现的境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B.《观沧海》是一首抒怀言志诗,体现了曹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他的《龟虽寿》中则可以让人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托物言志,文中“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政治品性的坚守。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忍”“呼不得”“自叹息”写出诗人无奈的心情。
下列文言语句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年以后,虽然想说,但没有可进谏的了。
D.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且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吃)( 《马说》 )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送东阳马生序》)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像翅膀一样)(《醉翁亭记》)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