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裁缝和小裁缝
慈琪
有一个纽扣那么大的小镇,这里面有一个做衣服的人,住在镇东,我们叫他“大裁缝”。
大裁缝做了三十五年衣服,全镇的人都是他的顾客。年轻时他一天能做七件衣服,现在他眼睛花了,手指不灵活了,七天才能做一件衣服。这远远满足不了顾客们的需要,镇上的人都很着急。直到有一天,镇西的麻线街上新开了一家裁缝铺,铺子里的衣服同样质量很好,于是镇上将近一半的人都成了他家的顾客。
大家叫这个新来的人“小裁缝”。小裁缝很勤奋,他灵巧的手指在剪刀、布料和针线之间飞舞,常叫人看得着了迷。当他询问需要些什么时,驻足的人往往会买走几块手帕,或者定制一两件裁剪合身的衣服、裁缝的生意好极了。
镇上的人们很高兴,终于不用愁没衣服穿了。大裁缝也很( ),负担终于轻了不少,他不用整天在店里赶活儿了。就在大家都以为生活从此会更快乐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起因是镇长夫人和小儿子之间的一场争吵。
“你真让我丢脸!”镇长夫人生气地说,手中攥着一张脏兮兮的成绩单,“全镇五十三个孩子,你每回都是第五十三名,我实在没脸去见别的母亲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嘛。”小儿子不服气地说,“我讨厌算术,讨厌语文和音乐,但我敢保证有一件事情,全镇人都比不上我!”
“是什么?“
“种植!”小儿子( )地挺起胸膛。
镇长夫人不得不承认他是对的。但她还是很生气:“就算你擅长种植又怎么样?我可不希望我的儿子只是个好园丁!以后我向别人提起你,该怎么说呢?”
“这还不简单吗?”小儿子满不在乎地说,“让爸爸发起一项活动,评出镇上各行各业的‘最佳',我敢保证我可以成为最佳园丁!”
镇长夫人想象了一下,觉得“最佳园丁”这个称号……听上去还蛮像那么回事的。于是第二天,小镇的公告墙上就贴出了一张新的告示,宣布要进行各行各业的评优比赛。
镇东的大裁缝和镇西的小裁缝,谁更优秀呢?
有人说大裁缝资格老、手艺好,有人说小裁缝速度快、创意多。大裁缝每天听进门的顾客谈论比赛进程,一边微笑一边做着手中的活儿,一点儿都不心急。小裁缝那边呢,有天早晨,人们看到他的店门口挂出了一条横幅:投我一票,可半价定做衣服一件。
顿时,小裁缝的选票呼啦啦地疯狂上涨,当天就决出了胜负。从此以后,小裁缝的生意更好了,几乎没有几个人再去找大裁缝做衣服。
大裁缝也不着急。他把手头最后一单活儿做完之后,泡了一壶茶,坐在门口慢慢喝。
雨季来了,小镇的地势低,每年都会被水淹。这次的大水格外汹涌,全镇的人被困在一个小山坡上三天三夜,仍然没有人来救援。正当大家渐渐绝望的时候,木匠提议:“我来做一艘船吧,先把老人和孩子送出去。”
可做完之后,没有多余的木料做桨了,怎么办呢?正好此时起了大风,有人说:“不如做个帆挂上去吧。”
于是有几个人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准备给裁缝当材料。他们看看小裁缝,又看看大栽缝,不约而同地把衣服给了大裁缝。
“为什么不让我做?他干活儿又慢,眼神又不好,我半个钟头就能做完!”小裁缝( )地说。
镇上的人们摇摇头:“你做的衣服确实花样多、颜色漂亮,但做工太粗糙了。让你做船帆,我们都不放心。”
原来,自从生意多起来之后,小裁缝为了加快速度,干活儿时就马虎了一些,新衣服没穿几天,就崩了线或是掉了扣子。人们很怀念大裁缝的手艺,他做的衣服一向结实好穿,穿七八年都不会坏。
大裁缝掏出老花眼镜戴上,捧着布料走到一脸( )的小裁缝面前:“来,一起做。我干活儿的速度确实太慢啦!”
小裁缝涨红了脸。
“是……我一定会好好做的!”
大裁缝笑了:“快动手吧,孩子。”
(选自《童话王国》2019年2期,有删节)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骄傲 欣慰 沮丧 生气 B.欣慰 生气 骄傲 沮丧
C.欣慰 骄傲 生气 沮丧 D.骄傲 沮丧 生气 骄傲
2.文中的镇长夫人和小儿子争吵时各持什么观点?
3.小镇上的人们对好裁缝的评判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说说下面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他把手头最后一单活儿做完之后,泡了一壶茶,坐在门口慢慢喝。
(2)为什么不让我做?他干活儿又慢,眼神又不好,我半个钟头就能做完!
5.具体说明大裁缝和小裁缝分别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各答一点)
请你参与“文学部落”主题活动。
(1)下面是活动的部分内容,请按要求修改。
征文启示
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校文学社拟举办“阅读伴我成长,经典启迪心灵”主题征文。活动要求:(1)参赛文章应切合征文主题,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2)稿件在12月28日前交到办公楼101室。欢迎积极投稿的同学们。
校文学社
2019年12月2日
①材料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②画横线句子有成分残缺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
③画波浪线句子表意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
①一名同学准备写篇读书演讲稿,下列最不适合被引用的中国古代成语故事是(________)
A.韦编三绝 B.纸上谈兵 C.悬梁刺股 D.囊萤映雪
②补充下列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清若水,诗胆大如 。
A.文心 海 B.君子 天 C.文心 天 D.霜月 山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仿写下面句子(任选一句)。
读《朝花夕拾》,我们可以感受鲁迅温馨的童年回忆;
读《西游记》,我们可以领略孙悟空骁勇善战的英姿。
读《朝花夕拾》,_____________;
读《西游记》,_____________。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
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
(1)这段文字出自《西游记》中 的故事,“罗刹”是 。
(2)“悭吝”在文中的意思是 。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孙悟空为什么称罗刹为“嫂嫂”?②罗刹说的“夺子之仇”是指什么?
默写。
(1)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2)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刘禹锡《秋词〈其一〉》中表达高远爽朗的意境,毫无悲秋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7)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名利和人生目标作过精辟论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日:“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一句话:“就差那么一点点儿。”请以“只差一点点”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灶台
陈满意
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合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金醉醺醺的,十分得意地回家。
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霎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烧锅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门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从容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地。
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1.文章围绕灶台依次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写出中间的两件事。
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女长大后,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
2.请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2)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4.如何理解“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在文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