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还在,母亲却不在了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还在,母亲却不在了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瘫痪了。除了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伤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出来后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向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北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空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是真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子那么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4期,有删节)

1.文章在介绍合欢树的来历时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棵合欢树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文章开头写“我”十岁那年的事,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伤了呢?我还直留神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好兆头”一语双关,具体指什么?)

4.文中除了写“我”和母亲外,还写了另一对母子。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1.文章介绍合欢树的来历时采用了插叙。这棵合欢树既是母亲爱“我”的象征,也是命运坎坷,却终有所成的“我”的象征。 2.首先表现了母亲当时的“年轻”,“我”向她汇报作文得了第一名,她猜出“我”其实是想得到她的表扬,但她并没有表扬“我”,而是急着说自己,这与后来她“不再年轻”、一心想着“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其次,这也为下文写“我”能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埋下了伏笔。(大意相同即可) 3.(1)示例: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深切关心和她自责、内疚的心理。(大意相同即可) (2)一是指这棵合欢树将会长得很茂盛;二是指“我”的情况、家里的情况将会有所好转。(大意相同即可) 4.这对母子也住在“我”和母亲曾经住过的房子里,看着母亲种的那棵合欢树,这位母亲也像“我”的母亲呵护“我”一样呵护着她的孩子。作者将一己之情愫升华.将自己母子问的真挚情感延伸到天底下所有母子的身上,赞美了天下所有的母亲和母爱。 【解析】 1.考查写作顺序及内容。本文追忆合欢树的来历是插叙,说明它是母亲亲手所栽,在母亲的照料下,茁壮成长,感念母爱,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凝聚了母爱,合欢树身上有母亲对生活美好的不弃和期盼,它象征着母爱;合欢树是母亲过去艰难生活的见证,象征着母亲对生活美好的期盼;象征着“我”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合欢树还是母子合欢的象征,寄托着作者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2.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文章开头写“我”十岁那年的事,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我”向她汇报作文得了第一名,她猜出“我”其实是想得到她的表扬,但她并没有表扬“我”,而是急着说自己,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生活的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生活的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1)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是神态描写,“怎么会烫伤了呢?我还直留神呀!”是语言描写,描写对象是母亲,结合前文语境“最后一回,我的胯被熏成烫伤”分析,这里写出了母亲的焦急、担忧和自责,最后结合母亲对我的爱作答。 (2)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好兆头,用于指代事先显现出来的好迹象。结合前文语境“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出来后竟是一棵合欢树。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觉得合欢树越长越茂盛是个“好兆头”;深层含义指“我”的情况、家里的情况将会像这棵树一样越来越好。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文中除了写“我”和母亲外,还写了另一对母子。他们住在我和母亲曾经住过的房子里,“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结尾中又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借每个孩子都拥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表现情感的牵念,母爱的深远,虽物是人非,普遍的母爱却恒在。表达了对天下母亲和母爱的赞美。这样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5) 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6)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_

(7)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橘,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其犹有关者,未予也,悫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之鄙人,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也。”命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颦蹙以让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橘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予矣。而王之求弗止,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①吴:吴国。②慕(ji):教导,嘱咐。③鄙人:指居住郊野的人,即农人。④枸橼(yuán):俗称香橼,初冬果熟,黄色,内约十瓣,汁液不多,味酸。⑤煌煌:金灿灿的。⑥靳(jìn):吝啬。⑦荐:祭祀。⑧让: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使者/求诸吴 B.煌煌乎/柑不如矣

C.吾国/果之美者橘与柑也 D.夫/木产于土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意________                (2)怪________            (3)毕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l)吴人予之橘,王食之美。

(2)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

4.使者为什么会把枸橼进献给梁王品尝?从这件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张九龄

万丈洪泉①落,迢迢半紫氛②。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③。

(注)①洪泉:水丰势强的瀑布。②紫氛:紫色的水气。③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了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

B.颔联着重展现瀑布奔流而下、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

C.颈联写一阵风雨后,瀑布之中出现了一条美丽的彩虹。

D.尾联凸显了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一个“望”字统领全篇,以描写所见之实景为主。

B.颔联在写实的同时,辅以大胆的想象,充分体现了瀑布的动人气魄。

C.在语言风格上,本诗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极写了庐山瀑布的壮阔景象,衬托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查看答案

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华同学的邻居张阿姨迷上了跳广场舞,每晚十一点还在家大声地放着音乐练舞,这严重影响了小华的休息。一天早上,他刚好遇到了张阿姨。于是,他真诚而又直接地跟她说道:             

A.“张阿姨,您老最近是不是在跳广场舞啊,但请不要每晚到了十一点还放音乐啊。我要睡觉!”

B.“张阿姨,您老练舞可真刻苦呀,每晚到十一点了,我们都要睡觉了您还在练啊!”

C.“张阿姨,您好!您最近真刻苦呀,每天晚上我们都想睡觉了,你还在放音乐练舞。”

D.“张阿姨,您好!我知道您最近喜欢上了跳广场舞,不过请您不要在晚上十一点还放音乐练舞,这样会影响我们休息,可以吗?”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样写,能渲染一些英雄豪气,是一种艺术手法的体现。

②大多数的章回小说都是历史演义,是以历史为基础编写出来的。

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往往会把历史和小说混淆起来,而要真正了解历史,还是应该去读特定的史书。

④如《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在历史上的功过一概不提,而极力去描摹诸葛亮的神通广大。

⑤但为了使小说内容精彩,制造一定的矛盾,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英雄特色或者是某一特定的主题,作者大都是写得“三分实,七分虚”。

A.②③⑤①④ B.⑤①④②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