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挺住,登上山顶,就能俯瞰群山,领略别样风光;放弃,中途折返,便永远不知道...

作文。

挺住,登上山顶,就能俯瞰群山,领略别样风光;放弃,中途折返,便永远不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请以“还好,我挺过来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范文 还好,我挺过来了 初三下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这段日子,大家除了紧张的准备文化课的考试,也在积极准备体育中考。30分,不小的分值呢! 从那时开始,每节体育课我更加用心地练习我的弱项——实心球。原本以为应该投得不错了,但是模拟考试的成绩却让我大跌眼镜——只投了5米3。满分15分,我只能得到11分! 我去问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老师告诉我,要坚持每天练习才可以。 一回家我就传达了买实心球练习的思想。不料妈妈只是拉着我到了楼下。 我家门口正在修路,空出一大片土地,上面尽是些砖瓦石块。 “用石头……练习……实心球吗?开玩笑……这怎么练?再说,大马路上的,让人家看见多不好啊。” 妈妈却说:“不练拉倒,又不是我去中考。你可要想好了。” 我举手投降。毕竟我还是想考好的。 没想到用石头练习还真是困难,那些石头又重又不规则。练了几次后,我感觉没多大的进步,也不是很想练了。妈妈拽着我去练习,并给我加油股劲。她说你如果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是的,咬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从那天傍晚开始,你总能看见马路边上站着一对母女:女儿用石头一遍遍练习着投实心球中的托球、举球、出手等动作;母亲在一边加油,也时不时地提醒孩子“注意弯曲膝盖”“注意出手角度”……女儿很要强,即使肩膀再疼痛也不会放弃练习;母亲很执着,即使女儿再疲倦也不会让她放弃。 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快就考试了。出门前,我对镜子里的自己笑起来:不会输的,练习了那么久,那么认真呢。要相信自己。 阳光暖暖地照着,让人感觉很惬意;我双手托起球,脑海里闪现着一个个动作要领。托球,举球至头顶,屈膝,后仰,起!我顿时感觉双臂充满了力量。我在心中呐喊,为自己加油助威;沉睡的力量苏醒过来,冲破了束缚它的外壳。这力量和我心中的呐喊汇聚成一条湍急的江流,那么迅猛,那么雄壮,向前勇敢地冲去。它的勇敢,激荡着我的心。一切力量,在一刹那爆发! 球完美的划过一道弧线,落地米。”太好了……太好了……14分呢…… 我和同伴们互相拥抱,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虽然中间的过程很艰难,但我终究成功了。 还好,我挺过来了!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还好,我挺过来了”。结合提示语“挺住,登上山顶,就能俯瞰群山,领略别样风光;放弃,中途折返,便永远不知道山那边是什么……”理解,“挺”指勉强支撑,这里就是指“坚持下来”。“坚持”就是自己认定的事情,执意不改,始终要进行下去。从题目看,“我挺过来了”意在表明,在自己遇到困境或难于做出选择时,要坚持自己的思想和做法。生活中,需要坚持的很多,遇到挫折困难时,要选择坚持与之抗争;面对诱惑时,要坚持自己的初心;面对胜利时,要坚持自己的本色,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选择成长中路上与“坚持”“不放弃”有关的素材,抒写自己的认知或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体裁上,可记叙,可议论,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体裁作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同一部著作,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结果,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某同学搜集了两则与名著有关的材料,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煞后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评《红楼梦》)

材料二:这部书打动了各类读者。儿童们喜欢头两部故事,历史学家看出了当时英国朝政的侧影,思想家据以研究作者对文化和科学的态度,左派文论家摘取其中反战反殖民主义的词句,甚至先锋派理论家把它看作黑色幽默的前驱。而广大的普通读者则欣赏其情节的奇幻有趣、其讽刺的广泛深刻。这部书是游记、神话、寓言、理想国的蓝图,又是试验性的小说。

(王佐良评《格列佛游记》)

请仿照上面两则材料,从《朝花夕拾》《西游记》《儒林外史》中任选一部,写一段探究性文字。字数200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不妨来个见义勇言

孙贵颂

①说到“见义勇为”,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或者说两个层次:一是见义勇言,二是见义勇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前者属于见义勇言,后者属于见义勇行。

②由于不断地曝出见义勇为者“被撞人”、被索赔等事件,那些本来还存有一腔热血想见困难就上、见老弱就帮的人,也缩回了自己的手脚。中华民族那种义薄云天、责无旁贷的精神品质快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③那么,是否可以往后退一步呢?当我们该出手却不敢出手的时候,当我们路见不平不敢拔刀相助的时候,不妨先对那些不法之徒、不正之风大喝一声。

④想起了方志敏,想起了《可爱的中国》。

⑤一次,方志敏搭乘一艘外国轮船,看到一个肥人正在指挥六个狗腿子鞭打三个逃票的穷人。其中两个男的被捆绑着吊到船舷上让江水溅打,而其中那个女的,却被污辱了。此时的方志敏,大喊一声“打”!肥人圆睁着那凶眼望着人们威吓地喝问:“谁喊打?”“打!”几十个人的声音,从站着观看的乘客口中吼了出来。这一惊天动地的呐喊,一下子将那几个狗腿子绘震慑住了,他们夹着尾巴跑了。

⑥不是说方志敏不敢出手,而是未等“方志敏们”出手,那些坏蛋就害怕了、胆怯了。从中可以看出,只要人心一齐,即便貌似强大的敌人也心有余悸。正义的力量、正义的声音,的确可以战胜邪恶。

⑦今天,我们处于一个和谐的社会,虽然有些不和谐的音符,但总的来说,民风是纯正的,正气是主流。晴天多,雾霾少;好人多,坏人少。这就给我们正直的群体做好事、做善事提供了勇气和机会。

⑧我曾在公共汽车上,劝一个青年给抱小孩的女士让个座,那青年也羞答答地站起来了;我曾看到有人打群架,大声呼喊“住手”,那些人还真的就停止了敌对;我去嘉峪关旅游,有几个人为照相的先后而激烈争吵,我只说了一句:“你们为了照个相至于吵架吗?”没想到,双方立即免战,各自走人。这些小事虽然不足挂齿,但比起那些喜欢看街头喋血、感叹“看了半天,也不往下跳”的人来,还是高尚许多。有时候,多嘴多舌地管一点闲事,办一件两件好事,真的不是太难。当我们运用智慧见义勇言的时候,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⑨去年,重庆市万州区一辆22路公交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时,女乘客刘某因错过下车地点,与驾驶员冉某发生争吵,继而持手机攻击驾驶员。冉某一边开车一边与刘某解释、争吵,甚至一只手离开方向盘予以还击。在长达5分多钟的时间内,车上的十几名乘客无一出来制止,大家均作壁上观。所以有评论说,这起事故,车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确实不无道理。假设在事发之初,有人能够见义勇言,制止双方的争斗,惨剧也许不会发生。群体的沉默不语,客观上起到了纵容的作用,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争吵与动作不断升级,最后导致惨剧发生。

⑩希腊人爱讲逻辑(“逻辑”一词就源自古希腊语logos)。他们的逻辑是,同舟共济最重要。比如在船上时,血缘关系不重要,地缘关系不重要,甚至连父子关系也不重要,只有指挥者和桨手之间的关系至高无上。因为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大小,甚至生死攸关。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大吼时就大吼,绝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直到发生悲剧,才后悔莫及。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每当发生了事故或案件,首先想到的是找监控、看录像。实际上,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怎么可能处处有监控,事事皆录像?绝大多数时间和场合下,还是需要有人勇敢地站出来,仗义执言,为受害者作证,让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毫无疑问,见义勇言属于见义勇为的组成部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只这一声喊,老鼠就不敢迈着四方步悠哉。如果再有人抛砖掷石,甩出棍棒,那厮的小命也就危殆了。

(选自《杂文月刊》2019年第2期,有改动)

1.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2.第⑤段和第⑨段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述“见义勇言”?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4.从全文看来,作者认为当今社会“见义勇言”能够取得效果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还在,母亲却不在了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瘫痪了。除了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伤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出来后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向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北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空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是真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子那么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4期,有删节)

1.文章在介绍合欢树的来历时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棵合欢树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文章开头写“我”十岁那年的事,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伤了呢?我还直留神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好兆头”一语双关,具体指什么?)

4.文中除了写“我”和母亲外,还写了另一对母子。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录毕,走送之,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5) 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6)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___

(7)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橘,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其犹有关者,未予也,悫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之鄙人,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也。”命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颦蹙以让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橘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予矣。而王之求弗止,使者又不询而观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①吴:吴国。②慕(ji):教导,嘱咐。③鄙人:指居住郊野的人,即农人。④枸橼(yuán):俗称香橼,初冬果熟,黄色,内约十瓣,汁液不多,味酸。⑤煌煌:金灿灿的。⑥靳(jìn):吝啬。⑦荐:祭祀。⑧让:责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使者/求诸吴 B.煌煌乎/柑不如矣

C.吾国/果之美者橘与柑也 D.夫/木产于土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意________                (2)怪________            (3)毕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l)吴人予之橘,王食之美。

(2)果之所产不惟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

4.使者为什么会把枸橼进献给梁王品尝?从这件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