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用写作留住时间 刘庆邦 ①读吕振所著的随笔集《书...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用写作留住时间

刘庆邦

①读吕振所著的随笔集《书与信中的旧时光》,我首先想到的是时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段时间。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时间的容器。我们的人生历程就是不断从容器里往外掏时间的过程。时间无边无际的悠长,才显出人生的短暂。时间无与伦比的强大,才显出生命的弱小。当人们意识到时间不可超越和不可战胜时,才对时间敬畏起来,珍惜起来。

②同时我们也看到,绵延不绝的时间对有的人来说夜也长,昼也长。为了打发时间,他们或打牌,或搓麻将,或玩游戏,反正只要把时间分阶段打发掉了,他们就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时间嘛,当然保持着惯有的尊严,“黄鹤一去不复返”,对打发它走的人毫不留恋。

③其实我们的写作也是在打发时间。但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打发的时间似乎并没有走远,有时候还会回来,让我们重温旧梦。这样的觉悟我以前并没有,是最近才觉悟到的。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为我出了一套《刘庆邦短篇小说编年》,收到样书后,我重读了一遍其中的有些篇章。那些篇章多是我三四十年前写的,人物、情节和细节都记不太清了。重读之后,我们像是久别重逢,过去的一切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我心潮起伏,先是泪眼相望,继而紧紧拥抱。这表明,写作既是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留住时间的有效途径。我不由感叹,这一辈子选择了写作真是幸运!

④我看到了,吕振的这部书里承载的也是时间。书的内容分为“嗜书”“纪人”“读札”“清赏”四辑。在我看来,这如同四尊质地考究的容器,盛的都是满满的时间。有的时间如粮,粒粒饱满;有的时间如泉,碧波荡漾;有的时间如酒,香气四溢;有的时间如金,闪闪发光。如吕振在第一辑里所写的《在地铁上读书》,就传达出他惜时如金的时间意识。他每天上班坐地铁需要一个小时,他把这一个小时利用起来了,每天坚持在地铁上读书。他算了一下,这样每用能读一本书,一年最少能读五十本书。读书是写作的前提,是在为写作做积累和准备,要当一个好作者,须先当一个好读者,对于这一点,吕振有着明确的认知和自觉的行动。再比如他在第二辑里所写的《访上海鲁迅故居》,是在有了大量的阅读之后,怀着崇敬缅怀之情而写。他写得小心翼翼,像是生怕惊动了鲁迅先生,又写得细致入微,把三层小楼里一切陈设都写到了。在吕振的目光和笔触所及,我不仅“看”到了鲁迅的餐室、工作室、会客室、卧室,还“看”到了日历牌、闹钟、旧藤椅、窗花纸,以及先生用过的修书工具和药品等。除了实物,还以一些实物为线索,穿插写了一些鲁迅生活和工作的往事,可谓睹物思人,情景交融。第三辑更是时间的记录,其中收录的文人信札手稿,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些文字中抽丝剥茧、考证细节、追怀往事,就如慢慢品味散发着文化气息的陈年老酒,让时间变得醇香生动起来。第四辑是吕振写的书评,持论公允,感情饱满,是认真阅读后的思想沉淀。我相信,书中这些用心之作,吕振自己也很喜欢。但喜欢归喜欢,过个十年二十年后,他对自己所写的文章也不会记得那么清楚,至少不会像刚写完那样差不多能背诵下来。这不要紧,有文章在,有书在,就有时间在。若干年启拿起书来,你的时间会重新走回来,为你呈现过去的一切。

⑤我这样翻来覆去地说时间、时间,其实说的也是情感、思想和生命。时间是虚的东西,夜深人静之时,时间虚得常常令人恐慌。我们对抗恐慌的办法,是通过劳动,把虚的东西变成实的东西。一如农民把时间变成粮食,矿工把时间变成煤炭,我们是把时间变成文字,变成文章,变成书。这样一来,我们就把虚的东西落实了,变成了一种栽体。时间之载体在留住时间本身的同时,也留住了我们的情感、思想,乃至生命。随着岁月的消磨和流逝,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感情淡薄了,思想迟钝了,曾经有过的感情和思想似乎不复存在。然而,莫道往事成烟云,“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多么让人欣喜而美好的事情啊!

⑥我们通过写作留住时间、生命、自己,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所写下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面镜子,回头看以前的作品,我们像是在照镜子。通过照镜子,我们在回顾自我,检视自我,也是反思自我,并进一步修炼自我,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选自2019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用写作留住时间”的理解。

2.请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在我看来,这如同四尊质地考究的容器,盛的都是满满的时间。有的时间如粮,粒粒饱满;有的时间如泉,碧波荡漾;有的时间如酒,香气四溢;有的时间如金,闪闪发光。

3.结合选文内容,你认为第④段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他算了一下,这样每周能读一本书,一年最少能读五十本书。

4.文章第⑤段这样写道“一如农民把时间变成粮食,矿工把时间变成煤炭,我们是把时间变成文字,变成文章,变成书。”请结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说说你在生活中是如何留住时间,又把时间变成了什么。

 

1.在文中作者告诉我们可以用文章做载体留住时间,即使时间不在了,但我们写下的每一篇作品却能留住我们的情感、思想乃至生命,有文章在,有书在,就有时间在。作者意在呼吁我们多读书,多写文章,因为写作是留住时间的有效途径。 2.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吕振正是因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才能为我们带来一部如此美好的书,表达了作者对吕振用心写作,善于用写作留住时间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3.不能去掉。“最少”在这里是至少,最起码的意思,表明吕振一年至少会读50本书,一般会比50本要多,去掉变成只读50本书,与实际不符,表明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并抓住时间,把时间变成有用的东西,只要你珍惜时间,它一定会给你丰厚的回报,时间不会亏待每一个认真付出的人!作为一名学生我抓住时间认真学习,认真听讲,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认真做好每一份试卷,我把时间变成了优异的成绩和一张张奖状!(言之有理即可,答案只供参考)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题目含义。结合文章的关键词句理解。1)结合“时间之载体在留住时间本身的同时,也留住了我们的情感、思想,乃至生命。随着岁月的消磨和流逝,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感情淡薄了,思想迟钝了,曾经有过的感情和思想似乎不复存在”可知,“用写作留住时间”并不是真的留住客观的时间,而是用我们写下的每一篇作品却能留住我们的情感、思想乃至生命,有文章在,有书在,就有时间在。2)结合“我们所写下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面镜子,回头看以前的作品,我们像是在照镜子。通过照镜子,我们在回顾自我,检视自我,也是反思自我,并进一步修炼自我,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可知,“用写作留住时间”还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能够进一步自我完善,进而呼吁我们多读书,多写文章。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手法判断。“有的时间如粮,粒粒饱满”是比喻修辞,四个“有的”所带领的句子句式一致,是排比修辞。2)分析。把吕振写的这部书的四辑分别比成粮、泉、酒、金,从四个喻体看出这个句子生动形象写出了这部书内容的美好。3)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吕振书的赞赏,对吕振花费大量的时间写作留住了美好的时间的敬佩。同时排比修辞增强了感染力,让句式更加整齐,有韵律感。 3.本题考查词语赏析。1)解释词语。“最少”限制了数量,是至少的意思。2)语境义。这里指吕振一年至少会读50本书,但是一般会比50本要多,去掉变成只读50本书,与实际不符,表明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思路: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出自己是通过什么留住时间的,把时间变成了什么。示范:农民、矿工、文字工作者都通过自己的认真的工作留住了时间,把时间变成了各自丰硕的成果,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住时间,留住生命的美好。作为一名学生,通过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关怀父母来留住时间,把时间变成一张张成绩单,变成张张奖状,变成父母的笑脸。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以来,你获得了什么? 也许是新的集体给你的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是新的学习方式给你的新体验,也许是新的老师和朋友给你的难忘记忆,也许是……

请选取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以“在这里,我获得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请先将标题补充完整。2、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西游记》节选语段和绘图,按要求答题.

(语段1)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那大圣闻言,连忙跪下叩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原来这唐僧是个慈悯的圣僧,他见行者哀告,却也回心转意道:“既如此说,且饶你这一次,再休无礼。如若仍前作恶,这咒语颠倒就念二十遍!”行者道:“三十遍也由你,只是我不打人了。”却才伏侍唐僧上马,又将摘来桃子奉上。唐僧在马上也吃了几个,权且充饥。

———节选自: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语段2)罗刹又骂道:“泼猢狲! 好没道理,没分晓! 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大圣公然不惧,使铁棒劈手相迎。他两个往往来来,战经五七回合,罗刹女手软难轮,孙行者身强善敌,他见事势不谐,即取扇子,望行者扇了一扇,行者巍然不动。行者收了铁棒,笑吟吟的道:“这番不比那番!任你怎么扇来。老孙若动一动。就不算汉子!”那罗刹又扇两扇。果然不动。罗刹慌了,急收宝贝,转回走入洞里,将门紧紧关上。

———节选自: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1.根据提示,将下面两幅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玄奘肉眼凡胎拜神佛,百难西天路

下联:孙悟空火眼金睛识妖魔,三打    ⑴    (提示:结合(语段1),填写3个字的人名)

上联:孙悟空三借 ⑵ (提示:结合(语段2)和绘图,填写3个字的物名)

下联:猪八戒再回高老庄

2.你从上面两则材料中分别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请用词语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悼念沈从文先生

文/季羡林

①去年有一天,老友肖离打电话告诉我,从文先生病危,已经准备好了后事。我听了大吃一惊,悲从中来,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写了一篇悼念文章,自诩为倚马可待,情文并茂。然而,过了几天,肖离又告诉我说,从文先生已经脱险回家。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又窃笑自己太性急。人还没去,就写悼文,实在非常可笑。

②到了今年,从文先生真正去世了。

③我认识沈先生已经五十多年了。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他的作品。我觉得,在所有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除了鲁迅先生之外,就是从文先生。他的作品,只要读上几行,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决不含糊。

④我同沈先生打交道,是通过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丁玲的«母亲»出版后,我读了觉得有些意见要说,于是写了一篇书评,刊登在《文学季刊》创刊号上。刊出以后,我听说,沈先生有一些意见。我于是立即写了一封信给他,同时请求郑振铎先生在《文学季刊》创刊号再版时,把我那一篇书评抽掉,也许就由于这一个不能算是太愉快的因缘,我们就认识了。我当时是一个穷学生,沈先生是著名的作家。社会地位,虽不能说如云泥之隔,毕竟差一大截子。他同张兆和女士结婚,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撷英番菜馆设盛大宴席,我居然也被邀请。当时出席的名流如云,证婚人好像是胡适之先生。

⑤从那以后,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并没有多少接触。我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他在烽火中在昆明住了很久,彼此音问断绝,他的作品我也读不到了,但是,有时候,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我在饥肠辘辘、机声嗡嗡中,竟会想到他。

⑥一九四六年深秋,我终于又回到了别离了十几年的北平。从文先生也于此时从云南复员来到北大,我们同在一个学校任职。当时我住在翠花胡同,他住在中老胡同,我们相距很近,见面的次数就多了起来。他曾请我吃过一顿相当别致、终生难忘的饭,云南有名的汽锅鸡。吃饭时,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要解开一个用麻绳捆得紧紧的什么东西,只需用剪子或小刀轻轻地一剪一割,就能弄开。然而从文先生却抢了过去,硬是用牙把麻绳咬断。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有点粗劲,有点蛮劲,有点野劲,有点土劲,并不高雅,并不优美,然而,它却完全透露了沈先生的个性。

⑦我曾在几篇文章中都讲到,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不喜欢拜访人。有很多可尊敬的师友,比如我的老师朱光潜先生、董秋芳先生等等,我对他们非常敬佩,但在他们健在时,我很少去拜访。对沈先生也一样。偶尔在什么会上,甚至在公共汽车上相遇,我感到非常亲切,他好像也有同样的感情。我们一谈到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等,他就喜形于色,眉飞色舞,娓娓而谈,如数家珍,简直就像一个大孩子。他的这份天真更增加了我对他的敬意。

⑧我心里曾几次动过念头:去看一看这一位可爱的老人吧! 然而,我始终没有行动。现在人天隔绝,想见面再也不可能了。有生必有死,是大自然的规律。可是,这个规律又是违抗不得的,良师益友的故去,真让人徒叹奈何! 古人云:太上忘情(注)。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凡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只有把自己钉在感情的十字架上了。许多可敬可爱的师友相继离我而去,此情此景,焉能忘情? 现在从文先生也加入了去者的行列。像他这样一个有特殊风格的人,现在很难找到了。对我来说,忧思却着实难以排遣。我没有别的本领,只能把自己的忧思从心头移到纸上,如此而已。

(节选自季羡林集外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注)太上忘情:不为情绪所动,不为情感所扰.

1.细读第①段,作者两次接到老友的电话,分别表现出哪两种不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

 

2.阅读第③至⑥段,沈从文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写出沈从文先生哪些特点。

我们一谈到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等等,他就喜形于色,眉飞色舞,娓娓而谈,如数家珍,简直就像一个大孩子。

4.结合第⑧段的内容,概括作者“只能把自己的忧思从心头移到纸上”有哪些原因。

 

查看答案

填空。

(1)夫君子之行, ___________________,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2)晴空一鹤排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患狐

楚人有患狐者① ,多方以捕之,弗获.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见之,咸詟② 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③ ,取虎皮蒙之,出于牖④ 下。狐入,遇焉,啼而踣⑤。他日,豕暴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⑥。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⑦,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驳⑧ 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吼而前,攫而噬⑨ 之,颅磔⑩ 而死。

(选自刘基«郁离子»,略有改动)

(注释)①患狐者:遭受狐狸的祸害的人。②詟(zhé):恐惧,害怕。③象虎:老虎模型,木偶。④牖(yǒu):窗户。⑤踣(bó):跌倒。⑥掎(jǐ)诸衢(qú):把守在大道上。掎,牵制,这里有“把守”的意思。诸:之于。之:代“豕(shǐ)”。衢,大路。⑦ 如马:似马非马的动物。⑧ 驳:传说中的猛兽名。《尔雅·释兽》:“驳如马,倨牙,食虎豹。”⑨攫:用爪子迅速抓取。噬:咬。⑩磔:裂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教之曰 或:有人 B.伏而俟命 俟:等待

C.是驳也 是:表肯定判断 D.往且败 且:将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A.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B.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C.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D.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返奔衢/获焉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为了避狐患,听从了他人的建议请人做象虎。

B.楚人把象虎放在窗户下,把狐狸和猪都给吓跑了。

C.楚人不仅没有用象虎吓跑了驳,反而被驳咬死。

D.楚人之死告诉我们做事要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