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升入初中半年了,有些人、事或景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留在心底的____...

升入初中半年了,有些人、事或景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以《留在心底的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②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③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例文: 留在心底的芬芳 望着这满园盛开的栀子花,我不禁停住了脚步。栀子花清幽的香,像极了记忆深处的那个人。 ——题记 她像栀子花般清香 “哎,听说今天来新老师呢?” “管他呢,又不关我的事。”要换老师了,教室里一片嘈杂。 “安静!”,随着一声喊,这个被称为“终年乱”的班竟安静下来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讲台上。 她的目光扫过整个班级,我竟然从她的眼睛发现了一丝温柔。 “我觉得这个老师还是有点温柔的哎!”我悄悄的压低了嗓子,扭过头看向了同桌。 “你,站起来一下。猛的,教鞭清脆的响声将我从走神拉了回去。“啊!”一脸茫然的站了起来。她出现在我的课桌旁,拿起了我的卷纸,仔细端详起来。“63分?”“嗯。”没有害臊,理所应当的点了点头。 “下课到我办公室来。”她只是留下了这么一句话,便走了。我愣住啦,她那抹如栀子搬的清香,久久地氤氲在我心中。自打那以后,我几乎每天放学都要去她办公室的。 她像栀子花般美好 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这几年的任课老师都认为我的数学是真的没救啦,只有她还坚持着,不断地鼓励着我。 “这个题型啊,差不多都是这样,做法呢,也都一样,知道吗?”她温柔的注视着我。“嗯。”我微微点了点头。 “那明天考试,一定要加油啊,相信你。”她鼓励的话语如同阳光般洒在心间。我走在静谧的道路上,一朵栀子花不经意间映入眼帘,上面趴着一只蜜蜂。她不正如这栀子花般洁白美好吗?将她的芬芳洒在世间,哺育着每一只“蜜蜂”。 她是那挥之不去的芳香。 卷纸发下来了。“厉害了,数学上90啦。”我听着这些称赞的话,恍惚间,我嗅到了栀子花的芳香。 【解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首先,审题。结合“升入初中半年了,有些人、事或景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知,选材只能在初中生活中进行,不可以选其他的时间的素材。从题干中看出本题适合写记叙文。要补充的内容是写作对象,而“留在心底的”则是题眼,它同时限制了写作对象的选择,一定是那些非常重要的,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的人、景、事。其次,思路。先补题,补题的过程就是选材和立意的过程,生活中给留下了比较深刻印象的人、景、事不少,那么哪些事情是更突出、更重要、更有影响力的呢?这就需要选择一番了,最好是选择那些对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影响的人或事,或者是对自己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的事,一定是展现积极、正能量的事。选择恰当的材料之后,要考虑中的写什么?重点写为什么这个人、这件事给自己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一定是因为它触动了自己的内心,或者感动,或者敬佩,或者自责、悔恨等,这是文章要重点展现的内容,文章结尾则要突出这个人、这件事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个影响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具体的行为来暗示。第三,结构。本文可以是一线串珠式,一人一事,这样的结构要求文章的情节最好有一些波澜,有一些起伏,这样的文章可读性会更强;本文也可是片段组合式,在同一个主题下,写一人几事,或者几人几事,这种结构的文章对于情节的要求不高,但是对于细节描写要求比较高,因为每个片段的文字有限,要求抓住最典型的细节来展现最动人的画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什么是感动?有人这样说,当你夜晚在灯下苦读时,母亲的一杯热牛奶是感动;当你心中寂寞无助时,朋友的探视、问候是感动;当你漂泊而归,站台前家人那痴痴等待的身影是感动……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自拟文题写一篇作文,表达真情实感。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②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  ①)。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  ②  )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唤起了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油然地生长出文化(  ③)和民族(  ④)。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的课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的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

(摘自20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从传统诗词中挖掘时代内涵,通过它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增加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优秀的综艺节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心、诗心。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人关注,正在阔步融入世界的中国日益显现着自己的文化自觉,而网民对综艺节目的选择度以及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播出以后,许多孩子家长发出了呼声:我们远离传统文化太久了,带着孩子一起分享诗词之关,感受诗词之趣很有意义。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但浸润在古诗词里,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如今歌舞类、亲子类综艺节目泛滥的市场下,以传统文化作为内核去进行综艺节目的改革,也许会是一个好的方向,用诗书去抵制烂俗,进一步引领观众,促进新媒体市场下电视综艺节目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自2019年2月14日《中国艺术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关于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了牌桌和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蹭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戚。

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诗歌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在循序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文化元素。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

(摘自2019年3月14日《中国青年报》《传统文化不能只活在秀场上》)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jìn)         (mù)        (jué)         移默化(qiǎn)

B.(jiàn)        (xiè)        (xiǎng)        生机(àng)

C.(gà)         (hóng)       (nàn)         有目共(dǔ)

D.(pín)         (yōng)      (qīng)         序渐进(xún)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触摸        宏伟        见义思迁        造诣

B.屏幕        集结        牙牙学语        继承

C.内涵        抵制        平心而论        随即

D.启蒙        融汇        文化盛宴        隔绝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人“材料一”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礼赞    ②浓缩        ③自信心        ④自豪感

B.①赞扬    ②浓缩        ③自豪感        ④自信心

C.①礼赞    ②表现        ③自豪感        ④自信心

D.①赞扬    ②表现        ③自信心        ④自豪感

4.“材料二”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它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引发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

B.通过它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增加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

C.它通过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引发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

D.它通过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增加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

5.根据提示,联系上下文在“材料三”文末横线上补写诗句。(限七字)

_____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在“材料二”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②提升审美素养      ③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的侵害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7.“腹有诗书气自华”。请仿照下列句子,说一说读书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在横线上把内容补充完整。

一本好书,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一本好书,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本好书,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界三军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山为妖,后经太白金星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

B.《西游记》的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C.《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偷吃人参果、三调芭蕉扇、大战红孩儿。

D.《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修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峨眉山月歌》中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与之情调相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我们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从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野有麦炀,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蒲松龄《狼》)

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场主\积薪其中

C.其\一犬坐于前 D.乃悟\前狼假寐

2.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顾()            ②止()            ③寐()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根据狼的故事,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为()。

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4.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在春夏之交,作者停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思乡的愁绪,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开头两句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暗含着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飘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C.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写出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为下联描写做了铺垫。

D.颈联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拟人化语言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

2.人们经常引用诗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形容中华民族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你认为这样引用恰当吗?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