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用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 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有删改)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2.下面这则材料能否放入本文中,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3.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4.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1)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2)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1.平衡 耗能 2.示例1:可以。应该放在第④段中。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选文第④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连接功用。 示例2:不可以。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的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卯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榫卯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 4.(1)“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2)如果去掉“迄今为止”,就改变了原意,句意就成了没有限定的确定,但也许还有更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被发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首先找准说明对象,然后逐段阅读,归纳明确各段的说明内容,最后总结作答。根据文中过渡句“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可知,第④段介绍了榫卯的连接功用,第⑤段介绍榫卯的平衡功效,第⑥段介绍榫卯的耗能功效。 2.本题考查句子的放置位置。首先要理解链接句子的说明内容,再分析每一段的说明内容和文章的说明重点。作答本题,可认为可以,也可认为不可以。认为可以的理由应是材料介绍了榫的连接功用,与第④段的说明内容相符合,所以可放在第④段。认为不可以的理由应是材料说明的是榫在家具中的应用,而文本主要是说榫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据此分析,根据自己的认知作答,理由充分即可。 3.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需结合语段内容,联系上下文来分析。第⑦段中“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一句紧承上文对榫卯的功效介绍;“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两句句,引出下文对其中文化的介绍。所以,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为了使说明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说明文中常用一些生动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句(1)中“功臣”指的是榫卯,是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榫卯对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千年依然高高耸立起到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句(2)中的“迄今为止”意思是到现在为止,在时间上起限制作用,不排除以后会有新的发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① 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③ 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④ ,急入收保⑤ ,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⑥ 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⑦ 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李 牧 至 如 故 约 匈 奴 数 岁 无 所 得。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细柳              上自劳

B.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他人代将

C.无何              常雁门

D.已而细柳军        赵良将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2)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4.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 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完成填空。

(1)请把这首诗词的最后一句用楷体正确且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这幅书法作品为行书,其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B.《史记》全书共130篇,其中为帝王作传有十二本纪,为诸侯作传有三十世家,为人臣作传有七十列传。

C.古代对年龄有特定的称呼,例如,“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弱冠”指男子十八岁,因为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D.符节,指君主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符,是政治和军事的凭证信物,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节,是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人把小道消息传得惟妙惟肖,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B.文章写到这个份上,遣词造句都不重要了,一切妙手偶得,无处不妥贴、无处不耐人寻味,读者会陪你哭陪你笑。

C.《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D.他聪慧好学,多才多艺,阳光帅气,在同学中鹤立鸡群,是校草的热门人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