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①一场雨,让寄居在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青瓦洗得清亮,雨水顺着瓦楞流着,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清脆的雨滴声里,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②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③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④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⑤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⑦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红颜,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怀旧着,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⑧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

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⑩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⑪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远的家。

⑫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异乡的情调与家乡的情调如此相似?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的叮咛慢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在小巷里弥漫。(这句话中的“青衫和旗袍”指的是什么?)

(2)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赏析句子)

4.“青瓦”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①楼下的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②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③雨滴拍打着青瓦,雨声里有家,有“我”的童年;④瓦楞间有青苔野蒿,散落在小巷里的伞花与家乡相似。 2.①有青山秀水为背景;②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③与作者血脉相连,有自己的生活轨迹;④有丰厚底蕴。 3.(1)“青衫和旗袍”喻指青瓦古朴的身影。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瓦”比作“发黄的名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瓦历史的悠久,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4.①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童年的记忆,是家的温馨,是亲切和安详;②青瓦是古朴的乡村生活,是自由无拘束的生活状态;③青瓦是厚重的历史,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与游子的血脉相连;④青瓦是遥远的乡愁,是最软你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永远烙印在游子生命中。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结合第②段“夏天的雨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可以看出异乡的情调与家乡的情调有两点相似:楼下的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结合第③段“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可以看出异乡的情调与家乡的情调有两点相似;雨滴拍打着青瓦,雨声里有家,有我童年。瓦楞间有青苔野蒿,散落在小巷里的伞花与家乡相似。 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把握人物情感,结合文本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可。结合第④段“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和家乡的情调如此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和第⑦段“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底蕴,我喜欢。”概括出作者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的原因即可。 3.(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分析。运用比喻,把“雨中的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青衫”是古时学子所穿的衣服,多指朴素的文人,“旗袍”则暗示民国风情,以“青衫”“旗袍”借喻青瓦古朴的身影;“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也就是青瓦将古朴收起,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叮咛”是嘱咐、告诫,“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引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印象鲜明,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2)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分析。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青瓦”比作“发黄的名片”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表达了……情感”的模式,写出表达效果即可。 4.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从第①段中的内容可知:青瓦是朦胧里似曾看见了的故乡。从第②段中的内容可知:青瓦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从第③段的记叙可知:这样的天气里,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雨滴拍打着青瓦,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砖黑瓦的童年;从第⑥段可以读出有乡愁的味道。从第⑨段可以读出有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 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山北之塞( (2)固不可

(3)甚矣,汝之不 (4)虎亦卒去(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文中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都持否定态度。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此句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C.甲乙两文均运用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历颇深,也很天真可爱。

4.(小题4)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查看答案

经典诗文积累。

依据原文默写。

①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_____________,将以遗所思。(《古诗十九首》)

③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根据提示默写。

④李清照在《渔家傲》中表现了人生路长而时光渐晚,徒有诗才,志事难酬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答谢中书书》中描绘了山间清晨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某中学八年级一班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活动。下面是某同学的读书分享发言,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1)《红星照耀中国》是_____________ (国家)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作品。这本书在中国的另外一个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_》。

(2)本书中展现了中共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个人风采和独特魅力。例如,作者在书中写到:“他像其他红军领袖一样,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就是被作者在书中称为“书生出生的造反者”的___________(人名)。“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你知道选段中的统计数据属于红军的哪次军事行动? 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作者用“黑云压城城欲摧”七个字表现了敌人重兵压境、军情危急的情景;接着,以“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表现出守城战士的雄姿英发,严阵以待的气势。

B.三,四句,诗人以浓重的色彩,激昂的声调点出了战斗的时间和地点,逼真地再现了鏖战的紧张场面。

C.五,六句写边塞地区天气奇寒、将士无法出兵作战的悲壮场景。

D.最后两句描写出了不畏强敌、英勇血战的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如何让这次运动会的开幕式吸引眼球?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B. 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 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悠闲漫步。

D. 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哪怕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