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A)两岸多高山,山中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A)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B)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C)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远那么tuǒ帖,(D)使人迎面得到的映象,实在非常愉快。

(1)看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________      tuǒ________      调________

(2)“旗帜”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中有一个错误的词“______”,它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4)下面的句子应放在原文的_______处。

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

 

(1)崖 妥 hé (2)标志 (3)映象, 印象 (4)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崖”不要写成“涯”,“和”是多音字,此处读作“hé”。 (2)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充分结合语段内容,结合上下文语境得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旗帜”在文中是标志的意思。 (3)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写法。“映象”是指一个独立于意识的客观现实存在并认为人类意识有能力反映这个现实。用在这里不恰当,应为“印象”。 (4)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对于语段的内容我们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D项前面的内容都是对景物的描写,只有D项之后是对这段景物描写的一个总体印象。故“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这句话应放在D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⑤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写明丽秋景引发豪迈诗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蒲松龄在《狼》中,对狼的狡猾进行嘲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黄花梨是极其名贵的木材,带有“鬼脸”的黄花梨更是价值连城,受到世人的追捧。所谓“鬼脸”就是黄花梨受到伤害之后留下的疤。黄花梨在遭受台风袭击后,受伤处的纹理发生了变化,形成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图案。正是因为经历了凤风雨雨,经历了多灾多难之后形成酌伤疤,才让黄花梨更加名贵,更具魅力。在伤疤处长出一朵花,伤疤就不再是伤疤,而是上天的恩赐。

请以“伤疤”为话题作文。

要求:(1)围绕“伤疤”这个话题,自拟题目;(2)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600字以上;(3)文中不出现与自己相关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①学校计划砍些竹木,将草房顶的朽料换下来。

②到了行动的前一天。将近下课,我说:“咱们班负责二百三十根料,今天就分好组,争取一上午砍好。”忽然有学生问:“回来可是要作文?不如先说题目,我们今天就写好。”我说:“活动还没有,你就能写出来,肯定是抄。”王福突然望着我,隐隐有些笑意,说:“定了题目,我今天就能写,而且绝对不是抄。信不信?”“我不信!”大家笑起来。王福举起手说:“好,我打赌!”我说“王福,你赌什么?”学生们纷纷说要我的钢笔,要我的字典。王福听到字典,大叫一声:“老师,要字典。”

③我的字典早已成为班上的圣物,学生中有家境好一些的,已经出山去县里购买,县里竞没有,于是这本宇典愈加神圣。我每次上课,必将它放在讲桌上,成为镇物。王福常常借去翻看,会突然问我一些字,我当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轻轻叹一口气,说:“这是老师的老师。”我将字典递给班长保管。王福把双手在胸前抹一抹,慢慢地说:“但有一个条件,料要到我们三队去砍。”我说:“可以。明天的劳动,大家作证,过程有与你写的不符的,就算你输。”王福并不泄气,说:“好,明天我在队里等大家。

④第三天一早,我集合了其他队来的学生,向三队走去。在山路上走,露水很大。学生们都赤着脚,沾了水,于是拍出响声,好像是一队鼓掌而行的队伍。大家都很高兴,说王福真傻,一致要做证明,不让他把老师的字典骗了去。

⑤走了近一个钟头,到了三队进山沟的口上。远远望见王福慢慢地弯下腰,抬起一根长竹放在肩上,一晃一晃地向我们走过来,将肩一斜,长竹落在地下,我这才发现路旁草里已有几十根长竹。王福笑嘻嘻地看着我,说:“我赢了。”我说:“还没开始呢,怎么你就赢了?”王福擦了一把脸上的水,头发湿湿地贴在头皮上,衣裤无一处干,也都湿湿地贴在身上,颜色很深。说:“走,我带你们进沟,大家做个见证。”

⑥山中湿气漫延开,渐渐升高成为云雾,太阳周围现出一个白白的圆圈。林中的露水在叶上聚合,滴落下来,星星点点,多了,如在下雨。忽然,只见一面山坡上散乱地倒着百多棵长竹,一个人在用刀清理枝杈,手起刀落。那人是王七桶。“老王,搞什么名堂?”王七桶向我点头,又指指坡上的长竹。王福走到前面,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爹,昨天晚上八点开始上山砍料,砍够了二百三十棵,抬出去几十棵,就去写作文,半夜以前写好,现在在家里放着,有知青作证。”王福看一看班长.说:“你做公证吧。字典。”王福忽然羞涩起来,声音低下去,有些颤,“我赢了。”

⑦我呆了,看看王福,看看王七桶。学生们看着百多根长竹,又看看我。我说:“好。王福。”却心里明白过来,不知怎么对王福表示。

⑧王福看着班长。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纸包,走过去,递到王福手上。王福看看我,我叹了一口气,说:“王福,这字典是我送你的,不是你赢的。”王福急了,说:“我把作文拿来。”我说:“不消了。我们说好是你昨天写今天的劳动,你虽然作文是昨天写的,但劳动也是昨天的。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动的。你是极认真的孩子,并且为班上做了这么多事,我就把字典送给你吧。”学生们都不说话,王福慢慢把纸包打开,字典露出来。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包好,一下塞到班长手里,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⑨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节选自阿城《孩子王》,有删改)

1.围绕字典,王福做了哪些事?

2.一本小小的字典,为什么会成为“圣物”?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抓住加点的关键词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1)班长望望我,慢慢从挎包里出一个纸包,走过去,到王福手上。

(2)忽然王福极快地将纸包好,一下到班长手里。

4.结合选文,分析王福这个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列举了“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3.第⑥段中划横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4.第⑥段中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顺序能不能任意调整?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查看答案

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完成下列小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予作文以记之属:          (2)南潇湘极:

(3)国怀乡去:                (4)宠辱忘偕: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谀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4.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