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首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晚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湖东景点多,诗人走也走不完,看也看不全,只能驻足观赏了。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原名是《西行漫记》,这是美国的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可以说,他是第一个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B.在延安,埃德加·斯诺采访的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除毛泽东外,还有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他描述了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C.《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D.《昆虫记》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B.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C.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D.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耳欲聋,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9月,“语文主题学习”在我旗汉授中小学全面展开。①“语文主题学习”的灵魂思想就是让学生大阅读,尤其是课堂上大量阅读。②有了学生的多读,就有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这是能否提高其阅读能力的关键。也许有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阅读丛书?但读的多了,收获自然就有了。我们在《梦回繁华》中知道《清明上河图》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中的柳树》中知道汴河两岸的柳树不仅仅为了“景观”;更重要的目的是“固岸”。我们在《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中知道冯骥才先生用绘画传递着自己对生命的体察与感悟。③通过阅读主题丛书,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④经过“语文主题学习”的实践与学习,学生一定会喜欢这种语文学习的新方式。
1.请在田字格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上文中加点的词语“线条遒劲”。
2.选文中①②③④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文主题学习”的灵魂思想就是让学生大阅读,尤其是课堂上大量阅读。
B.有了学生的多读,就有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这是能否提高其阅读能力的关键。
C.通过阅读主题丛书,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
D.经过“语文主题学习”的实践与学习,学生一定会喜欢这种语文学习的新方式。
3.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2019年9月,“语文主题学习”在我旗汉授中小学全面展开。
B.也许有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阅读丛书?但读的多了,收获自然就有了。
C.我们在《梦回繁华》中知道《清明上河图》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D.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中的柳树》中知道汴河两岸的柳树不仅仅为了“景观”;更重要的目的是“固岸”。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鲜嫩可口是美食的味道,清新和谐是自然的味道,絮叨爱抚是妈妈的味道,睿智哲思是佳作的味道,酸甜苦辣是生活的味道……只要你细细咀嚼,用心感悟,人间真味尽在其中。
请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补充完整再作文;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成抄袭;③除诗歌、戏刚外,体裁不限,不少于500字。
文言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徐以养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①。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②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③,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孙枝蔚④《示儿燕》)
(注释)①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②遑:闲眠,空闲。③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④孙枝蔚:清初诗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________)
(3)意与目去 去(________) (4)然贫家止有此器 止(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
3.这两篇文章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两者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甲)文强调学习时要“___________”,(乙)文强调学习时要“___________”。此外,(甲)文还重点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
4.你从(甲)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