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殷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

    殷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汗其言,卒不敢逼。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后)以洁廉入为卫尉卿。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

大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后,遗骸蔽野,寂无人烟。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后,户口滋饶,仓廪积,人皆忘亡。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

六年,入为刑部尚书。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不入王府。侑以军赋有余,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大和七年,请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石。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节选自《旧唐书·殷侑传》)

(注)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1.下列加点的“以”与“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醒能述文者,太守也 B.物喜,不己悲

C.属予作文记之 D.策之不其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殷侑年少有志。他通晓经学,精通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科举登第,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殷侑坚守气节。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胁迫。

C.殷侑体恤民情。大和四年,他在大战之后和士卒同甘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D.殷侑重视军务。他任刑部尚书时,请表上奏,赋税收入全部留在地方用于供养军队,朝廷另每年再下拨十五万贯钱财和五万石粟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欲汉使而不答拜     臣:__________        ②可汗其言     惮:__________

③未甚露             彰:_________        ④仓廪积       盈: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②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

 

1.B 2.D 3. ①臣:使……称臣(臣服) ②惮:害怕 ③彰:显著,明显 ④盈:满 4.①可汗责备他傲慢,扬言要扣留他而不让他回朝。 ②文宗虽然没有采纳(殷侑的建议),但还是非常赞赏他。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A.用; B.因为; C.来; D.按照。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D项“请表上奏,赋税收入全部留在地方用于供养军队,朝廷另每年再下拨十五万贯钱财和五万石粟米”理解错误。应该是上表请求自太和七年起,每年向上交纳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米五万石。故选D。 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欲臣汉使而不答拜”翻译为“要唐朝使者向他称臣而且他也不予答拜”,“臣”意思是“使……称臣”。“可汗惮其言”翻译为“可汗畏惧他的直言”,“惮”意思是“畏惧,害怕”。“未甚彰露”翻译为“没有明显的表露”,“彰”意思是“明显”。“仓廪盈积”翻译为“粮食还有了盈余”,“盈”意思是“满”。 4.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句中“倨”意思是“傲慢”,“宣言”意思是“扬言”,“遣”意思是“打发,送走”。(2)“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句中“虽”意思是“虽然”,“纳”意思是“采纳”,“嘉”意思是“赞赏”。据此翻译即可。 译文: 殷侑,陈郡人。殷侑年幼时,立志努力学习。等到长大成人,通晓经书。贞元末年,凭借精通《五经》科举登第,他精通历代礼制沿革。元和年间,多次升迁后任太常博士。当时回纥请求和亲,朝廷于是命令宗正少卿李孝诚奉命出使宣布朝廷的旨意,让殷侑任副职。到达回纥的朝堂后,可汗起初接待殷侑一行唐朝使者时,摆出了大量手持兵器的士兵,还要唐朝使者向他称臣而且他也不予答拜。殷侑一直站立着不动,(直到)宣布朝廷的旨意完毕,可汗责备他傲慢,扬言要扣留他而不让他回朝。同行的人都很恐惧,殷侑对回纥的使者说:“可汗是我们唐朝的女婿,要坐着接受唐朝使臣的礼拜,是可汗失礼,而不是我们使臣傲慢。”可汗畏惧他的直言,最终不敢胁迫。后来殷侑升任谏议大夫。凡是有关朝廷的得失,他全都加以陈述论奏,(终)因言辞激烈切直,而被调出京城任桂管观察使。 (后又)召入任卫尉卿。文宗即位不久,沧州李同捷叛乱,而王廷凑也帮助叛逆者,打算派兵攻打镇州,(文宗)下诏叫五品以上官员到都省共同商议对策。当时皇上坚决要打败叛贼,宰相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认为王廷凑在河朔再次叛乱,虽然他依附凶恶之徒,但仍没有明显的表露,朝廷应暂且容忍,专一讨伐李同捷。文宗虽未采纳殷侑的建议,但是还很赞赏他。 太和四年,加授他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当时大的战乱之后,遗弃的尸骸遍野,荒寂没有人烟。殷侑刚到任,只有一座空城而已。殷侑过艰苦的生活,吃清淡的食物,和士卒同劳共苦。一年以后,流民们用襁褓背负婴孩返回。殷侑上表请求借贷耕牛三万头,来提供给流民,于是皇帝下诏度支赐给他绫绢五万匹,用来购买耕牛供给流民。数年之后,这一带人口增长,粮食还有了盈余,人们也都不再逃亡了。当初,这里有州兵三万,全部靠度支供应给养。殷侑治理一年而赋税的收入就能自己供应给养的一半,两年后给养费用全部自给自足,(殷侑)请求度支停止供给。殷侑还多方面鼓励百姓耕地种田,当地的百姓和官吏都很高兴,上表请求为他立德政碑。因功加授检校吏部尚书。 六年,殷侑被召入授任刑部尚书,充任郓曹濮观察使。自从元和末年以来,朝廷收复了李师道十二州,又将其分为三个潘镇。因朝廷致力于安抚不驯服的官兵,所以将赋税的收入,全部留在地方用于供养其军队,连一贯钱一尺帛,也不上交朝廷。殷侑认为除军需之外财物有多余,却仍不上交赋税,那就是非法行为,于是上表请求自太和七年起,每年向上交纳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米五万石。开成三年(殷侑)去世,(朝廷)追赠他司空的官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A、燕青径望梁山泊来,路上无话。直到忠义堂上,宋江见了A、燕青回来,便问道:“兄弟,你两个那里来?错了许多路,如今方到。”A那里应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众人都吃一惊。宋江喝道:“黑厮又做甚么?”A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当有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五虎将,慌忙拦住,夺了大斧,揪下堂来。宋江大怒,喝道:“这厮又来作怪!你且说我的过失!”A气做一团,那里说得出。

(节选自《水浒传》)

①语段中的A是谁?他为何气得要砍宋江?            

②由这件事可以看出A怎样的性格?

③作者描写堂上众人的表现:“都吃一惊”“慌忙拦住”“ 宋江大怒”,目的何在?

 

查看答案

《水浒传》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故事,下列情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学究说三阮撞筹”,“三阮”即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他们原是石碣村的渔民,后受吴用之邀与众好汉劫取了“生辰纲”,案发后投奔梁山泊。

B.“施恩三入死囚牢”,“三入”是指武松被张都监设计灌醉擒拿并下囚牢后,施恩三次进入死囚牢,给康节级和叶孔目各送了银两,以保武松性命。

C.“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三打”时幸得“病尉迟”孙立相助,孙立假意捉得石秀,取得栾廷玉及祝朝奉信任,作为内应,与众好汉一起攻下祝家庄。

D.“三山聚义打青州”,“三山”指的是鲁智深、花荣、武松带领的二龙山;李忠、周通带领的桃花山;孔明、孔亮带领的白虎山。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以“桑梓”来指代邻居,因为古时住宅旁边常栽种桑树和梓树。

B.古人对酒杯的称呼较多,如“金樽清酒”的“樽”、“觥筹交错”的“觥”、“强饮三大白”的“白”。

C.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韩愈的《论佛骨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D.《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空白处填入五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等的丝、绸、纱、绢是绢人的制作原料,                                                                 ,才能做到不返工、不浪费原材料。

①比如精神面貌是快乐的还是忧愁的

②在此基础上,整个制作环节才能一气呵成

③历代仕女、戏剧人物就是绢人的创作原型

④体型是修长的还是丰盈的

⑤创作前,匠人一定要对人物形象胸有成竹

A.⑤②③①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⑤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他那衣衫褴褛的窘状,其经济的拮据境况是可想而知的。

B.他秉性淳厚,又淡泊名利,闲居乡村,日子过得洒脱而又恣睢

C.国家的强盛是个人幸福生活的根基和保障,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D.四家邻舍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都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