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① 少年不识愁滋味,...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①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丑奴儿:词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②高楼。③强(qiǎnɡ):竭力,极力。

1.下列关于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B.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C.“而今识尽愁滋味”意思是“愁”到极点,“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怕直言朝廷苟安、自己报国无门之“愁”犯忌,只好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轻松洒脱,“愁”不往心里去。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D 2.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两相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第二问: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下阕中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故D错误,选D。 2.本题考查手法和主题。1)手法。辛弃疾的这首词,把“少年”“而今”,无愁、有愁进行比较,看出是对比手法。“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渲染一个“愁”字。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2)主题。整首词的感情主要集中在下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李商隐)

(3)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山早行》温庭筠)

(4)《岳阳楼记》中,表达范仲淹宏伟抱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水浒传》热情歌颂传统的孝顺美德,充分肯定忠孝立身的人生理想,散发着浓郁的孝文化气息。请从本书中列举出一个人物体现“孝”的故事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

B.《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物个性鲜明。《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C.《故乡》选自《呐喊》,题材是小说,文中的“我”即是鲁迅。“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的根本原因是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凉。

D.《艾青诗选》中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查看答案

学校初三年级进行“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请完成下列任务。

(1)(栏目设计)

同学们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仿照栏目一,再设计一个栏目。

栏目一:小说人物我来猜

栏目二:

(2)分析人物形象是解读小说的重要方法,请你将同学们整理的“小说人物卡片”补充完整。

人物

出处

典型事件

特点

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

卖牡蛎

晚年的于勒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范进

《范进中举》

中举后疯了

鲁提辖

《水浒传》

重情重义

 

 

 

 

查看答案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做法或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违”,好久不见用“久仰”,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B.“晚生”指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谦称自己。“在下”对自己的谦称。

C.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D.汉语中“桑梓”指家乡,“烽烟”代指战争,“手足”代指兄弟,“桃李”代指学生,“鸿雁”代指书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