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也说颜值

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

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1.读④—⑥自然段,说说论证过程。第④自然段提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接着第⑤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⑥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⑥自然段引用英国人戈登在著述中的文字后,原稿还引用了如下资料,但作者修改文章时将其删除,请分析删除理由。

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3.如果要给这篇文章换一个更生动并更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下面哪一个选项最为恰当?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有“值”不在“颜”高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    C.“颜”外之意

 

1. 第5自然段提出“貌因德而美”并例举汪精伪,反面论证论点。 第6自然段,提出才补颜不足,例举曾国藩论证分论点。 2.(1)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这句话的意思是: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读书速度慢。自己性格鲁钝,别人一目二三行,自己怎么快也不能看完一行。 (2)文段的分论点是:才补颜不足。如果引用这一资料,则不能证明分论点。因此应该删去。(意思相近即可) 3.A项:理由:(1)A项:有值不在颜高,表明值最重要,处首位,颜高处次要地位。符合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故选A. (2)B项:德才兼备,无颜何妨。突出了德才兼备的内容,认为没有颜也没关系。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3)C项:颜外之意。突出了颜的深层含义,缺少德才的内容。不符合文章主要内容欣赏一个人首先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 【解析】 1.本题考查论证过程。论证过程一般是先划分层次,一般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总结等几个角度进行划分,然后用衔接语进行表述。1)结合“貌因德而美”可知段首提出分论点,结合“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可知运用举例论证举出反面例子证明分论点,故可概括:第5自然段提出“貌因德而美”并例举汪精伪,反面论证论点。2)结合“才补颜不足”可知提出分论点,结合“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可知运用举例论证,举出正面例子证明分论点,故可概括:第6自然段,提出才补颜不足,例举曾国藩论证分论点。 2.本题考查论据。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1)找到分论点。第六段的分论点是才补颜不足。2)分析论据。“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主要是写曾国藩认为自己比较鲁钝,即比较笨,别人看两三行,自己快读也读不完一行。这个论据不能证明“才补颜不足”的分论点,故删去是合理的。 3.本题考查论点和语言表达。结合文章的论点分析每个题目的效果。首先明确本文的论点是:一个人重要的是德行和才华,其次才是颜值。然后逐个分析选项。 A.有“值”不在“颜”高,这个题目突出了“值”的重要地位,“值”就是价值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德才”,认为“颜”的地位低于“值”,提到“颜”和“值”,并且明确二者的地位,符合文章的论点,故可以作为题目。 B.德才兼备,无“颜”何妨,这个题目认为只要有德和才,可以没有颜值,这和文章的论点有差别,文章论点虽然认为德行和才华重于颜值,但并没完全的漠视颜值,也承认其作用,故不符合文章论点。 C.“颜”外之意,这个题目之在颜值之外还有其他内容,但是并没有具体的写出德行和才华的内容,并没有突出德才与颜值的位置关系,故不符合文章论点。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伛偻提携           伛偻:

(2)泉香而酒           洌:

(3)树林阴翳           阴翳:

(4)则必丰乐以饮       即: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3.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①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丑奴儿:词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②高楼。③强(qiǎnɡ):竭力,极力。

1.下列关于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B.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C.“而今识尽愁滋味”意思是“愁”到极点,“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

D.“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怕直言朝廷苟安、自己报国无门之“愁”犯忌,只好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轻松洒脱,“愁”不往心里去。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名句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李商隐)

(3)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山早行》温庭筠)

(4)《岳阳楼记》中,表达范仲淹宏伟抱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水浒传》热情歌颂传统的孝顺美德,充分肯定忠孝立身的人生理想,散发着浓郁的孝文化气息。请从本书中列举出一个人物体现“孝”的故事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

B.《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人物个性鲜明。《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C.《故乡》选自《呐喊》,题材是小说,文中的“我”即是鲁迅。“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的根本原因是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凉。

D.《艾青诗选》中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