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列小题。 强争“诸葛亮故里”是粗鄙的“文化啃老” 李思辉 ...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列小题。

强争“诸葛亮故里”是粗鄙的“文化啃老”

李思辉

①近日,一则“诸葛亮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天兴村”的消息经由当地媒体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运城学院某教授称:“诸葛亮出生的窑洞现在还存在。”运城市作协副主席王振川随后撰文直言:“诸葛亮是历史名人,史书记载很详细。勉强争夺,占不住理。”

②诸葛亮故里早有定论,既无考古发现佐证,亦无其他权威典籍确认,非要颠覆历史、另立新说,本就缺乏严谨性。仅凭主观臆想,就言之凿凿地把诸葛亮的出生地具体到本地的某口窑洞里,更是让人觉得可笑。如此胡诌,连本地专家都看不下去,“勉强争夺.占不住理”说了句大实话。历史名人及其子孙到过的地方往往很多,但故里认定必须严肃审慎,不能瞎说。否则,就可能背离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敬畏历史、坚守记忆”的科学历史观相左。

③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它与现实及未来相通。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绝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橡皮泥。相反,历史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上演争夺名人故里的闹剧,就是历史观扭曲的恶果。从早前的四地争抢曹雪芹,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到一些地方争抢西门庆、潘金莲等虚构角色,争夺孙悟空及其哥哥等虚幻之物,再到新近发生的一些名人故里之争,几乎都拿不出什么有力证据,比的无非是哪个嗓门大、脸皮厚而已。

④把历史名人当成“摇钱树”,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实则是要借助历史名人的响亮名头来振自个儿的声威,达到开发利用之目的,说到底是一种粗鄙的“文化啃老”。一些地方官员为了闹出动静、炮制政绩,兴冲冲地搞“故里经济”,社会上早有诟病,有关部门也已出台文件加以禁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受过专门的历史学、训诂学、考据学训练,更应具备正确的唯物史观,不能捕风捉影、曲意迎合,乃至哗众取宠、标新立并。

⑤没有充分的证据,“谁都不能对抗历史,因为历史是绝对权力。”为了自身或当地利益而随意解释历史、歪曲史实的做法,不仅暴露了自身的肤浅,而且扰乱了视听,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在所谓的“专家学者”撺掇下,建造一些莫名其妙的名人雕像、仿古建筑、文化园区,举行一些莫名其妙的祭祀活动,除了吹吹打打的热闹、劳民伤财的埋怨,还能留下些什么?历史名人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但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最终要靠创新创造去取得,一个地方的美誉度必须靠好的政风民风去塑成,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抱古人的大腿”。

⑥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诫子书》,告诫子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倘若诸葛亮果真出生在某地、某村、某口窑洞里,其出生地、出生城市的人,更当铭记其千古遗训,淡泊宁静、修齐治平,踏踏实实过日子,而不是咋咋呼呼、和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 

(选自2019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省运城市的诸葛亮故里之争,连本地专家都看不下去。文章开头从时事热点说起,引出本文论题。

B.作者认为开发“故里经济”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应当加以禁止。

C.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最终要靠创新创造去取得,一个地方的美誉度必须靠好的政风民风去塑成,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抱古人的大腿”。

D.文末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告诫世人强争故里的行为不可取。

 

1.强争名人故里的行为不可取(答案唯一)。 2.举例论证。列举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上演争夺名人故里的事实,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争夺故里的行为就是历史观扭曲的恶果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历史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 3.“文化啃老”是指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借助历史名人的响亮名头来振自个儿的声威,猎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4.B 【解析】 1.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特别是在议论文中,学生应培养寻找中心句的能力。结合作者的观点,如第②段中“勉强争夺,占不住理”;第③段“一些地方频繁上演争夺名人故里的闹剧,就是历史观扭曲的恶果”;第④段“把历史名人当成‘摇钱树’,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实则是要借助历史名人的响亮名头来振自个儿的声威,达到开发利用之目的,说到底是一种粗鄙的‘文化啃老’。”可知作者反对争夺名人故里。由此概括出论点:强争名人故里的行为不可取。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划线处“从早前的四地争抢曹雪芹,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到一些地方争抢西门庆、潘金莲等虚构角色,争夺孙悟空及其哥哥等虚幻之物,再到新近发生的一些名人故里之争”列举了争抢曹雪芹、争二乔、抢李白、抢西门庆等虚构角色、名人故里之争等的示例,是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划线处前文语境“历史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上演争夺名人故里的闹剧,就是历史观扭曲的恶果。”分析效果即可。 3.本题考查对重要词义的理解。“文化啃老”是一种错误行为。结合第④段中重要语句“把历史名人当成‘摇钱树’,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实则是要借助历史名人的响亮名头来振自个儿的声威,达到开发利用之目的”作答即可。 4.B.理解有误,和原文不符。第④段原文是“一些地方官员为了闹出动静、炮制政绩,兴冲冲地搞‘故里经济’,社会上早有诟病,有关部门也已出台文件加以禁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受过专门的历史学、训诂学、考据学训练,更应具备正确的唯物史观,不能捕风捉影、曲意迎合,乃至哗众取宠、标新立并”。并没有说作者认为应当禁止。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写作。

学会了阅读,你的文学开始进步了;加强了锻炼,你的体能开始进步了;解决了疑惑,你的成绩开始进步了;战胜了挫折,你的心智开始进步了;谅解了朋友,你的做人开始进步了;学会了奉献,你的品质开始进步了……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进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请以“进步,从这里开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晨趣

季羡林

①一抬头,眼前一片金光:朝阳正跳跃在书架顶上玻璃盒内日本玩偶藤娘身上,一身和服,花团锦簇,手里拿着淡紫色的藤萝花,都熠熠发光,而且闪灼不定。

②我开始工作的时候,窗外暗夜正在向前走动。不知怎样一来,暗夜已逝,旭日东升。这阳光是从哪里流进来的呢?窗外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枝叶繁茂,仿佛张开了一张绿色的网。再远一点,在湖边上是成排的垂柳。所有这些都不利于阳光的穿透。然而阳光确实流进来了,就流在藤娘身上……

③然而,一转瞬间,阳光忽然又不见了,藤娘身上,一片阴影。窗外,在梧桐和垂柳的缝隙里,一块块蓝色的天空。成群的鸽子正盘旋飞翔在这样的天空里,黑影在蔚蓝上面划上了弧线。鸽影落在湖中,清晰可见,好像比天空里的更富有神韵,宛如镜花水月。

④朝阳越升越高,透过浓密的枝叶,一直照到我的头上。我心中一动,阳光好像有了生命,它启迪着什么,它暗示着什么。我忽然想到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每天早上对着初升的太阳,静坐沉思,幻想与天地同体,与宇宙合一。我从来没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没有这一份福气。可是我也感到太阳的威力,心中思绪腾翻,仿佛也能洞察三界,透视万有了。

⑤现在我正处在每天工作的第二阶段的开头上。紧张地工作了一个阶段以后,我现在想缓松一下,心里有了余裕,能够抬一抬头,向四周,特别是窗外观察一下。窗外风光如旧,但是四季不同: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情趣各异,动人则一。现在正是夏季,浓绿扑人眉宇,鸽影在天,湖光如镜。多少年来,当然都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过去我竟视而不见呢?今天,藤娘身上一点闪光,仿佛照透了我的心,让我抬起头来,以崭新的眼光来衡量一切,眼前的东西既熟悉,又陌生,我仿佛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把我好奇的童心一下子都引逗起来了。我注视着藤娘,我的心却飞越茫茫大海,飞到了日本,怀念起赠送给我藤娘的室伏千律子夫人和室伏佑厚先生一家来。真挚的友情温暖着我的心……

⑥窗外太阳升得更高了。梧桐树椭圆的叶子和垂柳的尖长的叶子,交织在一起,椭圆与细长相映成趣。最上一层阳光照在上面,一片嫩黄;下一层则处在背阴处,一片黑绿。远处的塔影,屹立不动。天空里的鸽影仍然在划着或长或短、或远或近的弧线。再把眼光收回来,则看到里面窗台上摆着的几盆君子兰,深绿肥大的叶子,给我心中增添了绿色的力量。

⑦多么可爱的清晨,多么宁静的清晨!

⑧此时我怡然自得,其乐陶陶。我真觉得,人生毕竟是非常可爱的,大地毕竟是非常可爱的。我有点不知老之已至了。我这个从来不写诗的人心中似乎也有了一点诗意。

此身合是诗人未?

鸽影湖光入目明。

⑨我好像真正成为一个诗人了。

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三日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题“晨趣”中的“趣”具体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2.文章第⑥段写景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3.文章多处描写“玩偶藤娘”的作用是什么?

4.文章结尾说“我好像真正成为一个诗人了”,这句话中“好像”和“真正”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塑封新书得不偿失

周慧虹

①不知从何时起,书店待售的图书大都被塑封包裹得严严实实,读者只能看书封,不能拆阅,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图书,真的有必要塑封吗?

②不可否认,塑封有利于保护图书。它使得图书无论是在运输还是售卖过程中,皆可免遭污损,保持良好品相。

③但塑封的存在,不啻于在读者与图书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一本书究竟合不合读者之意,起码要大致翻一翻才能约略知晓内容和文字风格,可因了塑封阻隔,翻阅愿望化为泡影,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读者购买的欲望。

④过去诸多商场货柜林立,顾客想要购买中意商品必须由售货员递送,促使许多书店早就实行了开架售书。读者无论买不买书,都可随意地走进书店,信手拈起一本或匆匆浏览,或细细品味,体现了书业中人的宽容大度,一度颇受读者好评。如今,超市、商场普遍都向顾客敞开怀抱,图书售卖却多出一层塑封,将自己封闭了起来。这种逆向变化,有点弄巧成拙。

⑤塑封也增加了图书成本。塑封一本书约需两毛多钱,看起来似乎不是多大的事儿,但在图书出版持续增长,图书利润率愈益下滑的今天,每本书若能节省这两毛钱,书业整体由此形成的绝对节约额亦还可观。

⑥图书是否采用塑封包装,还涉及环保问题。众所周知,塑料含有聚丙烯、聚乙烯等,是不可降解材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言而喻。图书大量使用塑封,既浪费资源,又危及环境。

⑦无论是从方便读者还是着眼环保考虑,塑封这一“标配”不要也罢。图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除了在内容上务求经典,装帧、发行、销售等各个方面亦需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精神、文化意味。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谈“塑封新书得不偿失 ”的。

2.文章第④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

4.互联网时代,手机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等读书形式日渐多元;“流动书屋”“网上借阅”文化惠民创举不断。请针对“图书封塑现象”,就如何吸引更多读者走进书店阅读、购书,向书店销售经理提些建议。(从图书装帧、图书销售等方面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乙)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司马光《居安思危》)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2.解释加点的词。

(1)而后________          (2)于虑_______

(3)自古所希________      (4)傥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4.(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

(2)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过故人庄》诗颔联的写景是承首联的哪两个字展开的?这里写出了“故人庄”怎样的环境特点?

(2)两诗的尾联表达出诗人相同的志趣与愿望,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