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示,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的《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现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春望》中,春天花开鸟鸣的绚烂之景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即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念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元九书
(节选)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穷则独善其身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B.奉而始终之则为道 择其善者而从之
C.时之来也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故览仆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4.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喻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诗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2.下列有关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B.梅花与“群芳”不同的是,纵使凋落于地,马踏车碾成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
C.词的上阕,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托梅寄志;词的下阕,写梅花的生存状况,困难处境。
D.陆游一生在仕途上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他所写的梅花,正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记忆
官立
①“如果春天是珠圆玉润的小诗,夏日是管弦嘈切的歌剧,而秋天则是一篇优美的神话,富于想象,更富于色彩。”(张秀亚)“夏是伧夫,春是艳妹,冬是嫠妇,只有秋天才是一位宜浓宜淡,亦庄亦喜,不带俗气,有伟大的心情,文学的趣味,能领略你的一位少女。”(叶灵风)作家们带着“伟大的心情,文学的趣味”为我们呈现出多彩的秋天。
②“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虽然南国之秋有它特异的地方,但是郁达夫还是更偏爱北国的秋,故都的秋,“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郁达夫是江南才子,不知为何却独爱北国的秋,甚至说出这样的“傻话”,“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③施蛰存与郁达夫同样喜爱秋天的树,但在他看来,秋天最美的树是柿树,因为“柿子殷红的时候,柿叶就开始被西风吹落了。柿叶落尽以后,挂满树枝的柿子就显露出它们的美丽来了。而且,这里的柿树的生殖力又那么强,在每一株树上,我们至少可以数到三百个柿子”,“每一株树上挂着三百盏朱红的小纱灯,而这树是绵延四五里不新的,在秋天的斜阳里,这该是多么美丽的风景啊。”
④钟敬文与郁达夫一样爱北平(京)的秋色,“秋天是北京最可爱的一个季节,尽管我们还嫌它的日子短了些。当这房子里火炉还没生火,气候凉爽可是并不寒冷的时候,观览香山一带(包含碧云寺在内)自然的丰富色彩,正是北京市民和远方游客一种难得的眼福。让古代那些别有怀抱的伤心人,去对叶子叹息或掉泪吧!我们却要在这种红、黄、赤、绿的自然色彩的展览中,作一个纵情的、会心的鉴赏家!”
⑤北国之秋,固然令人喜爱,但在孟超眼里,秋的圣地却是青岛,“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得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沿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⑥老舍最爱的是济南的秋天,“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幽秋水虚幻地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⑦秋天除了有地域之分,还有时间之分——初秋、中秋、晚秋。林语堂最爱的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
⑧给张承志印象最深的却是立秋之日。经历过长长无尽的苦夏后,“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我吃惊地回顾,发现行人们——北京人们都在彼此顾盼。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讯号。我差一点喊出声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我几乎想落泪。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蓝天顿失了那种炫目的光亮,此刻蓝色纯正。风升得更高,连梢尖上的叶片也在凝思——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⑨当然秋天带给人的并不都是欢喜,也有悲愁。“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蹰的行踵,掩泣的痕迹,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妹,”在徐志摩看来,秋月的特色是“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竞艳的眉钧,中宵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满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着一种我又能称之为‘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使得我们“即使你原来无愁,见此也禁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调’,渐渐兴感起来”!
⑩有的人独爱秋天的感觉,有的人惆怅于秋天的悲凉。说到底,秋天自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人心境的不同而已,正如李国文所言,“秋天来临,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心情好的人,自然觉得非常痛快,”“可是,假如这个人十分懊丧,碰上了倒霉的事,连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就会感到秋天不那么快活了。触目荒凉,冷风飕飕,落叶飘零,枯草萋萋。”
(选自2019年11月01日16版《光明日报》)
1.请你简要分析文章开头(首段)的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⑤段画横线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并在文中找出相同作用的另一个例句。
3.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⑥段中“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中“吻”字的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5.写一段话描绘一下家乡的秋天(至少用上一句诗词,古诗、现代诗均可,7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列小题。
强争“诸葛亮故里”是粗鄙的“文化啃老”
李思辉
①近日,一则“诸葛亮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天兴村”的消息经由当地媒体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运城学院某教授称:“诸葛亮出生的窑洞现在还存在。”运城市作协副主席王振川随后撰文直言:“诸葛亮是历史名人,史书记载很详细。勉强争夺,占不住理。”
②诸葛亮故里早有定论,既无考古发现佐证,亦无其他权威典籍确认,非要颠覆历史、另立新说,本就缺乏严谨性。仅凭主观臆想,就言之凿凿地把诸葛亮的出生地具体到本地的某口窑洞里,更是让人觉得可笑。如此胡诌,连本地专家都看不下去,“勉强争夺.占不住理”说了句大实话。历史名人及其子孙到过的地方往往很多,但故里认定必须严肃审慎,不能瞎说。否则,就可能背离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敬畏历史、坚守记忆”的科学历史观相左。
③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它与现实及未来相通。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绝不是可以随意拿捏的橡皮泥。相反,历史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上演争夺名人故里的闹剧,就是历史观扭曲的恶果。从早前的四地争抢曹雪芹,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到一些地方争抢西门庆、潘金莲等虚构角色,争夺孙悟空及其哥哥等虚幻之物,再到新近发生的一些名人故里之争,几乎都拿不出什么有力证据,比的无非是哪个嗓门大、脸皮厚而已。
④把历史名人当成“摇钱树”,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实则是要借助历史名人的响亮名头来振自个儿的声威,达到开发利用之目的,说到底是一种粗鄙的“文化啃老”。一些地方官员为了闹出动静、炮制政绩,兴冲冲地搞“故里经济”,社会上早有诟病,有关部门也已出台文件加以禁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受过专门的历史学、训诂学、考据学训练,更应具备正确的唯物史观,不能捕风捉影、曲意迎合,乃至哗众取宠、标新立并。
⑤没有充分的证据,“谁都不能对抗历史,因为历史是绝对权力。”为了自身或当地利益而随意解释历史、歪曲史实的做法,不仅暴露了自身的肤浅,而且扰乱了视听,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在所谓的“专家学者”撺掇下,建造一些莫名其妙的名人雕像、仿古建筑、文化园区,举行一些莫名其妙的祭祀活动,除了吹吹打打的热闹、劳民伤财的埋怨,还能留下些什么?历史名人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但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最终要靠创新创造去取得,一个地方的美誉度必须靠好的政风民风去塑成,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抱古人的大腿”。
⑥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诫子书》,告诫子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倘若诸葛亮果真出生在某地、某村、某口窑洞里,其出生地、出生城市的人,更当铭记其千古遗训,淡泊宁静、修齐治平,踏踏实实过日子,而不是咋咋呼呼、和别人争得脸红脖子粗。”
(选自2019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陕西省运城市的诸葛亮故里之争,连本地专家都看不下去。文章开头从时事热点说起,引出本文论题。
B.作者认为开发“故里经济”是完全错误的做法,应当加以禁止。
C.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最终要靠创新创造去取得,一个地方的美誉度必须靠好的政风民风去塑成,而不是一味地寄希望于“抱古人的大腿”。
D.文末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告诫世人强争故里的行为不可取。
按要求写作。
学会了阅读,你的文学开始进步了;加强了锻炼,你的体能开始进步了;解决了疑惑,你的成绩开始进步了;战胜了挫折,你的心智开始进步了;谅解了朋友,你的做人开始进步了;学会了奉献,你的品质开始进步了……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的进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请以“进步,从这里开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