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忆那灯火沉醉的春夜》,完成小题。 忆那灯火沉醉的春夜 杨启明 ①三月的阳光...

阅读《忆那灯火沉醉的春夜》,完成小题。

忆那灯火沉醉的春夜

杨启明

①三月的阳光从深邃的天幕里泼泻而下,山川、河流、田野、村庄流光溢彩,书写着华丽的诗篇。枝头的花朵在暖阳下肆意绽放,孩子们是春天里的主角,从村庄里奔跑出来,如蜜蜂循着花香在田野里追着野花奔跑,花开到哪里孩子们就追到哪里。这时,春天便彰显了更多的妩媚与婀娜。

②一些花被追得跌进了水里,星星点点。那些水里的小精灵纷纷围拢过来,把自已藏进花影里。它们也闻到了花香么?孩子们这么想的时候自己的影子也跌进了水里。那些小精灵很亲近很随性,游在孩子们的脸上眼睛上手心上衣服上口袋里,不觉间也游进孩子们的心扉,游进孩子们的梦里。梦里的小鱼很乖巧、温顺;泥鳅与黄鳝则不然,虽然可爱,但却诡计多端,抓都抓不住,总是从指缝间轻而易举地滑走,就像时光一样,一晃童年就远远地飘走了。

③村前的那片水田沉眠一冬的泥土被犁摇醒了,蓬松了,暖暖的阳光遍洒无限的春意。早已守候在田埂上的孩子们撑起长长的漏网,看似憨头呆脑的鱼儿们便会与孩子们斗智斗勇。它们利用浑浊的水和被犁翻起来高高隆着的泥坯以及随着泥坯或沉或浮的水草作掩体,时而浮出水面逗弄游戏,时而钻进水里密谋运筹。它们总是能以最快的速度闪过抓捕的漏网。哗嚓,泥黄色的水花溅得老高,鱼儿逃之夭夭,网却被水草缠绞了,鱼儿躲进掩体里偷笑呢!知道吗?那不是孩子们有多迅捷和成风,那是鱼儿们有多机敏和得意!鱼儿们很乐意和孩子们做着这重复的游戎,在这一场游戏中往往以孩子们的失败而结局,慌张中一脚踩空落入水里,点点水花在夕阳下灿然绽放,惊飞几只回家的小鸟。

④夜晚,春色如水漫流,村庄静静地沉醉着。

⑤那些小精灵们呢?也和村庄一样静静地沉寂在春夜的美景里。星星落在水里,月亮落在水里,萤火虫的微光也落在水里。纳凉的精灵们,匍匐着静默着,似乎是怕一转身就会把身边的星星和月亮搅碎、惊吓。

⑥田野、河湾里飘着几朵灯火,或柔和或刚烈。那是孩子们在继续着白天的游戏——照泥鳅。灯火照过来,火红的花瓣跳跃着缭绕着,一些小精灵好奇地游拢过来,它们看见了一团比星星比月亮更硕大更红亮的花朵在水中开放。鱼是水里最具灵性的舞蹈演员,片片鳞羽在火红的光晕里放射出玛瑙或是翡翠的光芒。而泥鳅与黄鳝则不再狡黠不再玩世不恭,它们是孩子们的好朋友,老远地打着招呼游向摇摇曳曳的花影里。

⑦那种惬意让我着迷。第一次舞动火把照泥鳅的心情是激动得无法形容的,正如我第一次参加作文大赛拿了大奖一样。三叔是孩子们的头儿,泥鳅、黄蟮再怎么狡猾,只要到了三叔手里那就得服服帖帖恭恭顺顺。我学着三叔也摸过几回,手指触摸到深藏于泥洞洞里的泥鳅那凉滑滑的嘴唇时,感觉美妙极了。有一次,我以为是泥鳅调头溜了,谁知拔出手指却带出了一条肥壮硕大的黄蟮,它紧紧地咬住我长长的食指指甲不放,吓得我顿时尖叫起来。自那以后,不管那些小泥洞洞如何诱惑,我就是不敢把手指伸进去。

⑧记忆中那次去南木冲是收获最为丰硕的。南木冲,那是一片千亩水田啊,一眼望去雾蒙蒙地消失在远山脚下。我们一队人马各自背着满满一篓松蒿雄纠纠气昂昂地向南木冲进发,我还特意带上妺妹帮忙提蒌。南木冲的泥鳅、黄鳝体格健壮膘肥肉厚,大人们都是这么说的,镰刀把大的泥鳅,斧头把长的黄蟮。进了南木冲,夜幕下的千亩水田里灯火闪烁,针抓一起一落,水花片片。那次大伙一直战到月挂西山才回家,以至于许久都还在津津乐道地回味。

⑨往往是在深凉如水的半夜时分,那些火把和手电筒才会不约而同地汇入田间阡陌小道,排成一条长长的火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火焰熏染的包公脸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掉了一只鞋或是衣袖泥湿了都不打紧,打量一下篾篓里蠕动的小精灵们,想想第二天早餐桌上的满屋飘香的鲜美佳肴,临出门时大人的训斥早就不知丢弃在哪片水田里了。

⑩每年这短暂的一个半月便成了孩子们最欢欣的时节。不论是阴云片片或是艳阳高照的白天,不论是星月灿烂或是如泼墨汁的夜晚,只要不飘雨,那陇里的一丘丘水田和小河里的浅水滩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那里创造快乐抒发激情收获成果。熊熊的火光照亮一代又一代孩子的脸,照着照着就照出了青葱的胡茬茬,于是又一代孩子接过熊熊燃烧的火把在春夜的田野里奔跑,这是成长的岁月里最富有诗意的章节。在我少时的岁月,那里燃烧在星月下的火把就像一枚枚跳动的音符在心间叮咚悦耳,更像是盛放的夜来香,阵阵浓都的花香沁入脾直达血液与灵魂。

(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④-⑨段,简要概括作者成长岁月里那些“最富有诗意的章节”。

2.文章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果你要给同学们朗读第⑥段的画线语句,你会怎样朗读?说出这样朗读的理由。

3.有同学认为:“第①-③段与文章题目没有多大关系,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4.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⑩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1.示例:在灯火照耀的河湾里照泥鳅;回忆摸泥鳅的美妙感觉,以及摸出黄鳝受惊吓的经历;在南木冲半夜抓泥鳅、黄鳝,收获美味佳肴的过程。 2.示例:在“灯火”“花瓣”“小精灵”后稍作停顿,突出描写对象,使句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重读“跳跃”“缭绕”等词语,强调看到的灯火摇曳的美景。用轻快的语气读“更硕大更红亮的花朵在水中开放”,来表达火把照耀下的春夜令人沉醉的欣喜之情。 3.示例一: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文章第①-③段描写了孩子们在三月的田野里追野花、看可爱的小精灵以及和鱼游戏的场景,渲染了浓烈的春的气息,写出了春天给孩子们带来的无限欢乐。这三段内容既丰富了题目中“春”的特点,又为下文写春夜照泥鳅的内容作铺垫,突出了“沉醉”之情,所以不能删去。 示例二: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文章第①-③段写的是春日孩子们的游戏之景、之趣,与后文第④-⑨段写的灯火沉醉的春夜抓泥鳅、黄鳝的经历,共同构成了成长岁月里诗意的章节,照应了第⑩段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尤其是突出了题目中“沉醉的春夜”的难忘经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深切回味,所以不能删去。 4.示例一:这句话把燃烧在星月下的火把比作叮咚悦耳的音符和沁人心脾的夜来香,形象地表现了春夜照泥鳅的生活带给“我”的无穷快乐。它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在那里创造快乐、抒发激情、收获成果,是我们成长岁月里最难忘的回忆。 示例二:这句话把火把比喻成跳动的、悦耳的音符和盛放的、沁人心脾的夜来香,生动地表现了春夜照泥鳅的童年趣事给“我”带来的欢乐和留下的深刻的成长记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阅读文章第④-⑨段,划分层次,结合关键句子回答。⑥段,写在灯火照耀的河湾里照泥鳅;⑦段回忆摸泥鳅的美妙感觉以及摸出黄鳝受惊吓的经历;⑧⑨段写在南木冲半夜抓泥鳅、黄鳝,收获美味佳肴的过程。 2.本题考查朗读的技巧。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它将正确处理语言的断和连(停顿),轻和重(重读),扬和抑(语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如此句中“灯火”“花瓣”“小精灵”后稍作停顿,不能一带而过,目的是内容上突出描写对象,形式上是文章更富有节奏感;朗读的重音要依据人物表达情感的需要来确定,因此“跳跃”“缭绕”等词语应重读,以此突出灯火摇曳的景色之美;语调上,“更硕大更红亮的花朵在水中开放”适合轻快的语调,来表达火把照耀下的春夜令人沉醉的欣喜之情。 3.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文章第①-③段,“孩子们是春天里的主角,从村庄里奔跑出来,如蜜蜂循着花香在田野里追着野花奔跑,……”“孩子们这么想的时候自己的影子也跌进了水里,……”“早已守候在田埂上的孩子们撑起长长的漏网,看似憨头呆脑的鱼儿们便会与孩子们斗智斗勇”,内容上写的是春日孩子们的游戏之景、之趣,结构上,为下文第④-⑨段写的灯火沉醉的春夜抓泥鳅、黄鳝的经历做铺垫,且二者共同构成了成长岁月里诗意的章节,因此在结构上还照应了第⑩段“不论是阴云片片或是艳阳高照的白天,不论是星月灿烂或是如泼墨汁的夜晚,只要不飘雨,那陇里的一丘丘水田和小河里的浅水滩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深切回味。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因此不能删去。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可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去理解。“燃烧在星月下的火把就像一枚枚跳动的音符”“更像是盛放的夜来香”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心间叮咚悦耳”“阵阵浓都的花香沁入脾直达血液与灵魂”写出了春夜照泥鳅的生活带给“我”的无穷快乐,并成为我们成长岁月里最难忘的回忆。回答其作用,依据比喻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xx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páo      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给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来了,我只得到一笔微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A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lǎng      。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B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选自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

1.阅读选文,根据读音书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1)páo_______根问底  (2)微________  (3)________劳  (4)硬lǎng_______

2.阅读选文,从下列语句中任选一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A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B.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3.阅读(链接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链接材料)

儿子出生时,他在邮运路上;家人春节团聚时,他在邮运路上;面对抢劫的歹徒,他怒吼:“不准砸油车。”为了保护邮件,他身中17刀,4根肋骨被打断,甚至伤及头盖骨……在伤势复原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他没有放弃,顽强地造了生命的奇迹,回到了他热爱的岗位——小小邮车。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用生命坚守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他驾驶的邮车行驶在海拔5000米以上,夏天常有塌方、泥石流,冬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积雪半米多深甚至会遭遇雪崩,但他从未发生过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一次次邮运任务,他是当之无愧的雪域高原的忠诚信使。

(1)选文和(链接材料)中都出现了“奇迹”一词,它们分别指什么内容?

(2)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植树的牧羊人和其美多吉的共同品质。

 

查看答案

《西游记》中取经之路漫长而曲折。其中一些经历堪称“取经之最”。你眼中的“取经之最”是什么?请从下面任选一角度或自写一个角度,结合相关故事情节(三调芭蕉扇除外)说说理由。

备选:①最难缠的妖怪        ②最厉害的宝物

选择(或自写):

理由:

 

查看答案

《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对鲁迅产生了很大影响,促使他不断思索、进取。请任选其一,结合相关内容谈谈其对鲁迅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狼》和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甲)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雓周周鸣。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雓,晨风不得捕,去。巳而有乌来,与雓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驯。乌忽衔其雓飞去。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夫巫峡之险不能覆舟,而覆于平流。羊肠之曲不能仆车,而仆于剧骖。此无他,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

(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注:①(翁)鸟颈上的羽毛。②(雓())鸡雏。③[晨风]鸟名,一种猛禽。④(遽())立刻。⑤(仆)倒下。⑥ (剧骖(cān))七面相通的大道。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      后乃至 B.禽兽变诈几何哉      国人道

C.而赤翁    与儿女讲论 D.夫巫峡之不能覆舟    躁则不能治性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苫蔽成 B.狼不敢 C.一狼其中 D.鸡遽诸雓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一犬坐于前。

(2)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

4.阅读(甲)(乙)两文,理解“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一句的意思。屠户的“畏”指的是______________,“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鸡的“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①②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④空用原文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潼关》,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这首诗用“高云”烘托出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____”突显了潼关城的寂寥与辽远,从视角和听觉角度渲染出潼关独特的氛围。

2.诗人借助河山的“犹嫌束”“不解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