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非文学作品阅读。 谈吃 夏丐尊 ①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 ②过年了、轮流吃年饭,...

非文学作品阅读。

谈吃

夏丐尊

①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

②过年了、轮流吃年饭,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来拜去,讲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会要吃,相别要吃,只要取得出名词,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有别的什么。

③不但活着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满足了,而中国的鬼仍依旧非吃不可。死后的饭碗,也和活时的同样重要,或者还更重要。道学家为了死后的冷猪肉,不辞假仁假义,拘束一世。

④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也要吃,甚至连没嘴巴的山川也要吃,有的要吃猪头,有的要吃全猪,有的是专吃羊的,有的是专吃牛的,各有各的胃口,各有各的嗜好,较之于他民族的对神只作礼拜,似乎他民族的神极端唯心,中国的神倒是极端唯物的。

⑤俗语说得好,只有“两脚的爷娘不吃,四脚的眠床不吃”。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他国人为之吃惊,中国人于世界普通的食物之外,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珍馐;A.吃西瓜的实,吃燕子的窠,吃狗,吃乌龟,吃狸猫,吃癞虾蟆,吃癞头鼋,吃小老鼠。有的或竟至吃到小孩的胞衣以及直接从人身上取得的东西。如果能够,怕连天上的月亮也要挖下来尝尝哩。

⑥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入门,有烤,有炖,有蒸,有卤,有炸,有烩,有醉,有炙,有熘,有炒,有拌,真正一言难尽。如果中国有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那么这并不是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众,军队之多,战争之频繁,乃是善吃一事。中国的菜肴已征服了全世界了。B.有人说中国人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厨刀。

⑦不见到喜庆人家挂着的福禄寿三星图吗?福禄寿是中国民族生活上的理想。画上的排列是禄居中央,右是福,寿居左。禄也者,拆穿了说就是吃的东西。吃最要紧,其他可以不问。

⑧吃的重要更可于国人所用的言语上证之。在中国,吃字的意义特别复杂,什么都会带了“吃”字来说。被人欺负曰“吃亏”,打巴掌曰“吃耳光”,希求非分曰“想吃天鹅肉”,诉讼曰“吃官司”,中枪弹曰“吃卫生丸”,此外还有什么“吃生活”,“吃排头”等等。相见的寒暄,他民族说“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国人则说:“吃了早饭没有?”“吃了中饭没有?”“吃了夜饭没有?”对于职业,普通也用吃字来表示,营什么职业就叫做吃什么饭。“吃赌饭”,“吃教书饭”,诸如此类,不必说了。甚至对于应以信仰为本的宗教者,应以保卫国家为职志的军士,也都加吃字于上。在中国,教徒不称信者,叫做“吃天主教的”,“吃那稣教的”,从军的不称军人,叫做“吃粮的”,C.最近还增加了什么“吃党饭”,“吃三民主义”的许多新名词。

⑨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⑩佛家说六道轮回,把众生分为天、人、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六道。如果我们相信这话,那么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真是一个疑问。

1930年1月《中学生》第1号(有删改)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吃”。(至少答出三个方面)

2.联系上下文,从划线A、B两处任选一处作批注(可品析、可质疑、可引发思考等)。

批注C:此处由生活引向国事,批判看似委婉,实则辛辣,投机政治家们看了,会出一身冷汗!

3.“中国”一词在文中出现十几次。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反复强调“中国”一词的用意。

4.文章开篇提出:“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请细读上文并结合“链接材料”以小作文发表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150字②结合文本及材料,表述成文③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①一份土豆烧鸡,一份糖醋鱼,一份油麦菜,一碗鸡蛋羹,外加二两米饭,这是某校女生晓燕独享的美味。但晓燕只吃了一点儿就完事了:一鸡肉和鱼肉各吃了两块,土豆还剩下一大盘,油麦菜吃了不到一半,米饭也只吃了一两口。晓燕说:“虽然点一份某也可以吃饱,但是营养单一。饮食要讲究‘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我从小就养成这样的习惯……”——摘自《大学生食堂浪费现象调查》

②直到有一天,和萍萍一起吃饭时,看见她直到盘子不剩一颗米粒,一星菜叶方才起身。

——摘自《再忆<棋王>里的“吃”》

 

1.①中国人吃的名目繁多。②中国人吃的范围广。③中国人吃的方法多。④吃的重要性。(任意三点,即可) 2.A处:示例1(品析型):大量列举(铺陈排比)让人匪夷所思的吃的东西,印证了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对中国民族吃的不加分辨加以批判。示例2(质疑型):作者为何要如此这般不厌繁杂地罗列中国人的“珍馐”?示例3(思考型):此等“珍馐”,越罗列,越令人反胃。惊之,批之…… B处:示例:这句话在夸张中,见出中国人的确善吃!然而思考之余,不禁要问:厨刀真的能领先其他刀吗?真的值得自豪吗?似乎言过其实。 3.文章表面上是对中国人善吃的赞美,实际上隐含着对国人只重吃、不重精神文化建设的善意的批判。文中多次提到“中国”一词,将善吃提到国家、民族的层面,是对民族文化、国民性的反省。夏丐尊多处将中国与他国、他民族的吃进行对比,写出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方法之多、吃字意义之复杂,在对比中隐含对国人只重视吃、盲目重视吃的不满。文中“中国是饿鬼道降生”“中国厨刀征服世界”“连月亮也要吃”等,作者多次通过反话正说(反语)表达对国人重吃、“善吃”的讽刺。 4.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文章第②—④段讲的是中国人吃的名目繁多。“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会要吃,相亲要吃”,“不但活着要吃,死了仍要吃”,“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也要吃,甚至连没嘴巴的山川也要吃”;第⑤段讲中国人吃的范围广。“中国人于世界普通的食物之外,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珍馐;吃西瓜的实,吃燕子的窠,吃狗,吃乌龟,吃狸猫,吃癞虾蟆,吃癞头鼋,吃小老鼠。有的或竟至吃到小孩的胞衣以及直接从人身上取得的东西。”第⑥段讲中国人吃的方法多。“有烤,有炖,有蒸,有卤,有炸,有烩,有醉,有炙,有熘,有炒,有拌,真正一言难尽。”第⑧段讲吃的重要性。“在中国,吃字的意义特别复杂,什么都会带了‘吃’字来说。”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进行批注的能力。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写批注,实际是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和概括能力。B处:示例1(品析型):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了中国厨刀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表明中国人吃的方法五花八门,中国的菜肴已征服了全世界。示例2(质疑型):为什么说中国人的第一把刀就是厨刀?中国人真有那么爱吃吗?中国人为什么特别爱吃?示例3(思考型):中国的刀很多,难道厨刀真的是第一刀吗?作者这样讲的用意是什么?我们中国人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反思呢? 3.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作用。“中国”一词在文中出现十几次,实际上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国人只重吃的不满和批判之情。例如,文章从第②-⑥段谈到了中国人吃的名目之多,范围之广,方法之多,在对比中隐含了对国人只盲目重吃的不满;又如,“如果中国有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这并不是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众,军队之多,战争之频繁,乃是善吃一事”,“有人说中国人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厨刀”,“如果能够,怕连天上的月亮也要挖下来尝尝哩”,这是作者在反话正说,隐含了作者的讽刺;另外,作者用“中国”这一词,表明作者已将重吃、善吃这一现象提到国家、民族的层面,是对民族文化、国民性的反省。例如,“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真是一个疑问”,这就启示人们去反省什么才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根本。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及材料,表述清楚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言之成理即可。文本作者是告诫国人不应只重吃善吃,而要反省中国民族文化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材料一是反映当代一些大学生为了所谓的营养搭配而浪费粮食的现象;材料二是珍惜粮食的案例。示例:饮食是一种文化,中华美食誉满天下,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令我们国人自豪的事情。不过,如果一味地只注重吃,只享受吃,而忽略精神方面的文化建设,那也是不行的。巴金在散文《灯》中有一句话:“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言下之意是:一个人不能仅仅依赖物质生活,还需要以精神作为支柱,还需要精神与信仰。丢了精神、没了信仰,火箭不能上天,潜艇不能入海,人最终必将沦为空虚而不能站立的“病夫”。如材料一中的晓燕,虽然说营养全面了,但她却丢了珍惜劳动成果这一重要的精神品质,就算营养跟上了,她能真正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吗?再看看材料二中的萍萍,我们应该思考我们需要的营养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吃”。总之,“吃”没错,我们不仅需要“吃”,更需要加强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作品阅读。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①(A.1975年①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阴沉沉的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②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③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响过不久,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④各班的甲菜和丙菜都只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些菜的人都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⑤和平时站在露天吃饭不同,今天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功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⑥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跛脚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梁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这说明跛女子算得上中等人家。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在等待着姍姗来迟者……

⑦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变得愈加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⑧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⑨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祥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了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的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

⑩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跛女子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⑪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道他为什么没拿。

⑫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B.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已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⑬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⑭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⑮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默默地各自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梁面馍。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他们都是刚刚从各公社中学毕业后,被推荐来县城上高中的。开学没有多少天,生人之间还没有什么交往。

⑯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

⑰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一章,有删改)

(注)①1975年:这一年是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一年后文革结束,三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理解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梁面馍。

(2)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了好一会。

2.文中A处和B处两句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

3.综合选文,探究第一段“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这句话的多重意蕴。

4.平凡的世界不平凡,试结合文本(包括下列材料)及全书内容,探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目的。

作品凭什么来打动别人的心灵?最主要的是作家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要抱真诚的态度,否则,任何花言巧语和艺术翻新都是枉费心机。

——路遥

1992年11月17日,路遥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活过爱过也写过的平凡的世界,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人生,但他不息的奋进精神和以生命为代价创造的劳动成果,仍然活在普通劳动者中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关切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以友爱和同情温暖那些尚处于奋斗中的孤独的个人。他使他们即便身处现实的冰冷之中,也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他勉励他们:“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他告诉他们劳动和奋斗着的生命是幸福的。他还以道德和生命的理想之光照彻生活暂时的暗夜。他爱他笔下的平凡的劳动者。这种爱也得到了普通劳动者积极而持久的回应。这些普通劳动者年龄各异、职业不同,他们或身处学校、工厂、临时搭建的工棚内,或在任何一个城乡交叉地带,虽身处逆境却为理想默默耕耘努力奋斗。支撑他们的,始终是以艰苦奋斗开启美好人生的素朴的理想——这理想也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精进力量内里相通。

 

查看答案

小越在小瓯以联想的方法对古诗进行整理后,以名词对名著进行了整理,请你任选一项按照要求帮助小越完成古诗整理。

A.远行  《简·爱》  《小王子》  《人类群星闪耀时》(探究远行给人物带来的变化)

B.大闹  《西游记》  《水浒传》  《儒林外史》(探究小说中“闹”的作用)

 

查看答案

小瓯在听歌的时候,联想到古诗。于是以此对古诗文进行了整理,请你帮助他完成。

①还要多远才能进入你的心,还要多久才能和你接近。——《水星记》

联想: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李商隐

②我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蜗牛》

联想: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范仲淹

③向着风拥抱彩虹,勇敢的向前走。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我能找到答案。——《你的答案》

联想: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三)》李白

④我曾将青春翻涌成她,也曾指尖弹出盛夏,心之所动且就随缘去吧。——《起风了》

联想:________________。——《离思》五首元稹

⑤时针一直倒数着,我们剩下的快乐,此刻相拥的狂热,却永远都深刻。——《倒数》

联想: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论语》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以歌曲联想来整理古诗真是乐趣无穷,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⑥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公亭记(节选)

何文渊

(甲)刘宋康乐侯谢公灵运出刺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寺之境界,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寺之侧旧有谢公亭,相传谢公来游必憩息于此,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

……其亭十楹,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倚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宁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谢公禀性旷达,酷好山水,宜其休休之暇尝游于此也。

……公之诗歌,高出六朝,虽不可同于召公,而遗泽及人远矣!不然,何得名于温郡之多欤?

正统二年丁巳(1437年)四月记

注:本文有删减,“……”表示文段内容省略。

(乙)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唐·李白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1.下列加点字解释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山林苍翠,烟霞之聚散/居庙堂高则忧其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B.足以远尘俗而嚣喧也/空谷传响,哀转久(《桃花源记》)

C.不然,得名于温郡之多欤?/陋之有(《陋室铭》)

D.丹粉,绘兰蕙/遂许先帝驱驰(《出师表》)

2.根据选文及所学,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谢公即谢灵运(温州人),是南北朝诗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其山水诗意境唯美,诗中有画。

B.(乙)文中唐朝诗人李白不只游览过谢公亭,也曾游览过江心屿并写下“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的千古佳句。

C.温州澄鲜阁名称出自于谢灵运诗句,温州还有许多古迹与他有关,如“池上楼”

D.“诗之岛”江心屿不仅李白游览过,唐朝诗人杜甫和孟浩然也曾到此一游,留下了名句。

3.试赏析(乙)诗中“客散青天月”中“客散”的作用。

4.(乙)诗颇有意境美,从颈联和颔联中任选一句对(乙)诗进行文字描写并鉴赏。

5.用“/”断句。

周 回 杂 植 竹 木 怪 石中 置 图 书 笔 砚 极 为 幽 雅

6.翻译下列句子。

公之诗歌,高出六朝,虽不可同于召公,而遗泽及人远矣

7.同一地点,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游览会有不同的感觉。结合(甲)(乙)两文,试分析二者不同的心境,并简要分析产生此种心境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读下列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我在江心屿的阁楼上等你

盼望着,你的归来

我在雁荡的雄奇里

忘记了,你的名字

____tuì)去了,岁月的痕迹

瓯越的山水里,孕育了温州人的节气

漫步古____láng)只为和你再相遇

楠溪江水如我对你的思念,从未远去

在这里,山灵水秀,人才____beì)出

在这里,温州精神,____yuān)远流长。

在这里,历史沧桑悠悠,温州有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