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关于生活 ①毕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爱尔兰革命家毛德曾说:“我...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关于生活

①毕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爱尔兰革命家毛德曾说:“我生活,别人仅仅是生存而已。”此话虽极自负,却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

②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活之人的共同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过日子。前者可谓超越了生存,后者则为生存所局限,叶芝认为:美是由三类人造就的。贵族造就了美的风度,因为他们在世间的地位使他们超乎生存的恐惧之上;农民造就了美的故事和信仰,因为他们无可丧失,故无所畏惧;艺术家则造就了其余的一切,因为他们天生就充满无畏的精神。叶芝的分类未必为一般人所认同,但他讲的道理无疑是真实的。或问,声色犬马,种种娱乐,算不算超越生存。答曰:否。这些只是消费,而非创造。唯有智力创造和道德修养这样的高级游戏才是超越生存之本能,才使人之所以为人。

③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是在真正地生活。有钱如葛朗台、阿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攫取财富之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可见,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对一种正当的事业或爱好执著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不仅可能超越生存,甚至可能不惜一切,伟大的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刀加颈项的关头,仍从容请求他们允许他画完几何图形。

④考学、求职时,人人都想从事自己爱好的专业,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更可悲的是,有的人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高尚的爱好,这说明他们对生活几无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生存,就像鱼群、鸟群或羊群中的一只,追逐着群体的流动。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⑤丰子恺先生如此解释其师李叔同的出家修佛:他把人生比作三层楼。底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层再至三层,实现了真正的超越。

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下的人是难以想象楼上的人所亲见的风光的。

(有删改)

1.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作者的观点是:

(1)

(2)

(3)

2.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贫穷如颜回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茅屋陋巷,生活清贫,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其乐。正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是也。

3.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4.以下对选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毛德的话引出了中心论点。

B. 第②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强调“无畏”的意义。

C. 第③段中阿基米德的论据是对上文论述的深化。

D. 第④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论述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 (1)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2)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3)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2. 第③段。这段文字写颜回安贫乐道,可与第③段中葛朗台、阿巴贡等人虽富有却沦为守财奴的事实论据形成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同时也具体论证了该段的观点“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才能不为生存环境所影响。” 3. 第⑥段引用《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句/将人生比喻为楼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都应(超越物质层面的生存,)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真正的生活。令读者回味/深思。 4. C 【解析】 1.要求学生通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即可。结合“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活之人的共同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过日子”得出: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结合“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是在真正地生活。有钱如葛朗台、阿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攫取财富之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得出: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结合“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得出: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读材料,把握材料的观点,然后分析文本中各段的观点。观点一致即可。材料表明了“君子忧道不忧贫”,与第③段“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的观点一致。故放入文中第③段最合适。 3.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结合“他把人生比作三层楼。底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层再至三层,实现了真正的超越”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引用了王之涣的诗句,把“人生”比喻为“楼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都应项李叔同一样弃底层而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生活。 4.A.有误。第①段中毛德的话没有引出论点。作者的观点是:(1)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2)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3)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B. 有误。第②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证明“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的观点; C. 正确; D. 有误。第④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从反面论述了“人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乞留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桓南郡:桓玄,东晋将领,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殷荆州:殷仲堪,东晋将领,官至荆州刺史。罗企生: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②出市:到刑场。③宥(yòu)赦免。之:指罗企生的弟弟罗遵生。④问:音讯。这里指罗企生被杀的消息。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桓待企生厚_______    (2)存未判________

2.以下对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放了你 B.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放了你

C.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赦免你的罪行 D.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赦免你的罪行

3.罗企生的两次回答反映了他内心的两难:第一次回答拒绝偷生是想要________,第二次回答恳请桓玄则是想让弟弟代替自己_______。(每空2字)

4.根据选文内容,它最适合归入的《世说新语》门类是(    )。

A.德行 B.文学 C.自新 D.捷悟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古诗文,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节选)

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1.这两篇作品都与手足之情相关。《水调歌头》是宋代的_____(姓名)在____(节日)思念弟弟子由时所作。《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则是_____(朝代)的郑燮和弟弟谈论读书的书信。

2.以下对《水调歌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中“欲”“恐”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

B.上片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人间的眷恋之情。

C.下片描绘了作者深夜无眠、思念亲人的画面。

D.下片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人间多些团圆的祝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4.选文中,郑燮否定了“_____”的观点,提出了__________的主张。

 

查看答案

默写

(1)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归园田居》)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卖炭翁》)

(3)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___。(《蝶恋花》)

(4)__________,不逾矩。(《孔孟论学》

(5)文中描写山中秋冬之景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班级是个大家庭,班级里面有很多感人的小事,一想起来就有人热泪盈眶;班级里面还有许多平常琐事,一提起来就让你滔滔不绝;班级里面还有很多令人玩味的趣事,回忆起来就会忍俊不禁……请结合你自己的经历,以“班集体”为话题作文。

要求:(1)有真情实感,叙议结合。(2)不能直接以“班集体”为题目。(3)不少于 600 字。

 

查看答案

有人让一位文学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世界,他深有感触地说:“这世界,真的好美。”也许生活中你也有同样的感想,请以“这世界,真的好美”为题目作文。

要求:(1)有真情实感,叙议结合。(2)不能直接以“班集体”为题目。(3)不少于 600 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