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二: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民把一个小孩从池塘里...

题二: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民把一个小孩从池塘里救了起来,小孩的父亲是一个大贵族,过来感谢这个农民,要给他一笔钱,农民不要。贵族就说你的孩子跟我的儿子差不多大,就把他送到城里来一起上学吧。农民的孩子长大以后进了医学院,发明了青霉素。这个孩子叫弗莱明。而贵族的孩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得了肺炎,差点死掉了,最后通过服用青霉素,他的生命得救的,他的名字叫丘吉尔。这两位都是世界上著名的人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把善意传给别人的时候,这个善意会被传递到世界各处,最终也会传递回我们本身。

要求:①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阅读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600字以上。②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传递善意 当你把善意传给别人的时候,这个善意会被传递到世界各处,最终也会传递回我们本身。 ——题记 长这么大,似乎没有太多令我刻骨铭心的事,许多乏味可陈的旧事总是经历过转瞬便忘。唯有那天,那趟公交车上的小事让我难忘。 那是个明媚的午后,和风吹拂着路边行人。我和一众人都站在公交站台旁等车,混入一堆光鲜亮丽的打扮中的,还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她挎着一个菜篮子——不用细看,老婆婆与身边人格格不入。 好不容易等来了车,就停在老婆婆的前方。忽然,一个年轻的男子推开老人,径直往车上挤。旁边的人纷纷指责男子,他却置之不理,还嗤笑一声:“就她,不知道有没有钱坐车?”那蛮横的态度惹怒了周围一干人。 车子开始平稳行驶,最开始挤上车的男子却在我们都落座后,一个人,尴尬地站在门边。 “小伙子,坐下啦!”司机大哥提醒道。 可没曾想,这一句善意的提醒竟使男子的脸色青一阵白一阵的。犹豫了半会儿,他支支吾吾地开口:“我……我刚才……走得急,忘带钱了……” “那就赶紧下车吧!”我听见许多同站上车的人说着,语气里带着轻蔑。很显然,他们仍在为刚刚上车那事耿耿于怀。 这时,那个老婆婆从位置上站了起来。她颤巍巍地解下腰间破旧的布钱包——牛仔布已经被洗得泛了白,有几处针线缝补的痕迹,皱皱巴巴的。她小心地掏出两枚硬币,投进投币箱。 “坐吧。”我听见她说。 小伙子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怕是万万没有想到,被自己轻视的老太太帮自己付了车费。他愣了一会,又缓过神来,连声说:“老奶奶,对不起!”他边说边摘下手表,递给老婆婆,说是先抵给她,改天还了车费再拿回来。 “别,不要的。你就当作一份好意吧。以后有机会你也帮帮其他人,就当还我一样的。”老婆婆用闽南话讲的,语速很慢,“就像电视上说的,‘善意的传递’嘛。”那五个字是老婆婆咬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念出来的,一个字一个字好像敲进了我的心里。 刹那间,我感到似乎有一股风轻柔地拂过车厢。风里飘着四个字,“传递善意”。 【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弗莱明的父亲救了落水的丘吉尔,丘吉尔的父亲为了感谢弗莱明的父亲,就资助弗莱明到城里上学。弗莱明后来发明了青霉素,又救了得肺炎差点死掉的丘吉尔。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把善意传给别人的时候,这个善意会被传递到世界各处,最终也会传递回我们本身”给我们提供了写作思路。我们可以抓住这句话中的“善意”来写作:弗莱明父亲的“善意”是救了丘吉尔不求回报,丘吉尔父亲的“善意”是让弗莱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最后成了医学家。丘吉尔父亲的“善意”最后又回到了丘吉尔身边,挽救了丘吉尔的性命。这个思路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相似。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写,比如“感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一:我不再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填:孤独、自卑、害养、赶时装、相信眼泪……可任选一个词语填入,也可另找词语填入。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③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那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⑤后来我明自,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已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起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请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回忆了“我”十年学琴的一些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B.文章刻画了一个为了培养女儿而辛苦奔波、甘于付出、严厉苛刻的母亲形象,而女儿对母亲则始终充满怨恨。

C.“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一句说明学琴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很辛苦、很煎熬的一个过程。

D.第⑧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从油田小镇到银川那条每周学琴必经道路的状况,更好地烘托了“我”学琴路途中的艰辛。

2.品析下面两句话,完成后面题目。

(1)结合文意,说说加点词语的含义。

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

高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松、喜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3.文章用“拴在琴凳上的十年”作题目,有哪些深刻内涵?

4.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称为“虎妈”。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和感悟?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齐藤条、鸡毛掸子。孩予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指责;为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乙)行秋

徐现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注:①筝:古筝。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是诗人被贬朗州时所作。全诗融景、情、理于一炉,不仅仅写出了秋天的生机,更抒写了一种高扬精神。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给读者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B.甲诗“我言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

C.乙诗整首诗以静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了以静衬动、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D.乙诗纯然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读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雪”两句后,在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请简要描述。

3.上面两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意境却不相同。请分析两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①数:多次。②无:不要。③利:肥沃。④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⑤禨:():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⑥利:眼前利益。⑦异:不同于。③俗:普通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___________        (2)意与日___________

(3)而名___________            (4)至今不失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养德                    知不利为利矣

B.楚越间有寝之丘也          久,目似嘎

C.淫慢不能励精              王封汝

D.名甚恶                    越人信禨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孙 叔 敖 死 王 果 以 美 地 封 其 子 而 子 辞

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5.这两篇都是劝解、告诫儿子的书信,但是劝诫的目的不同。甲文中诸葛亮写信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乙文中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②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③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④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⑤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⑥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⑦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⑧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⑨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⑾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⑿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⒀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⑥段中“好像”一词表明了“我”认为猫吃什么东西根本就是一种猜想。

B.第⑥段中“怒气冲天”写出了我的生气、愤怒,“悲楚”写出了第三只猫的可怜,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我”的冲动给猫造成的伤害之深。

C.第⑨画线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极度愧疚之情。

D.本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主题,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2.从文段中“我”的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至少写两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