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你参与七年级开展的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对下面的...

请你参与七年级开展的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对下面的名言进行内容方面的赏析。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于网络时代的中学生,交网友已经成为交友的一种重要方式。请你根据下面的调查表写出你的发现。

中学生结交网友调查表

选择的网友对象

凭感觉交网友

看重才华

看重外貌

看重人品

比例

19%

17%

19%

45%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互联网交友的利弊,众说纷纭,班上为此准备要开展一个辩论赛。请你阐明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赏析: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 (2)示例:大部分中学生交网友看重对方人品。 (3)示例一:我认为互联网交友有利。可以扩大交友的范围,结交更多朋友;通过身处不同地域的网友,了解更多地区的风土人情,扩大知识面;对着看不见的网友,可以宣泄自己的烦心事,不会存在尴尬。示例二:我认为互联网交友有弊。在虚拟的世界里,大家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只能听其言,不能观其行,而且网上所说的跟现实世界总会有所差距,如果把握不好,容易上当受骗。 【解析】 (1)首先,翻译句子。指独自学习,不了解外部动向。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分析原因: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结合翻译和原因分析赏析: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和朋友、和周围的人多沟通,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更好的成长。 (2)明确思路:结合图表的标题分析图表,概括总结。标题“中学生结交网友调查表”,显示这是一个中学生交网友的调查表格,其中选择网友对象标准有四个,其中看着人品的占45%,比例最大;看重外貌的和凭感觉的比例其次,都是19%;看着才华的比例最小,占17%。故可概括发现:中学生网络交友最看重人品,其次是外貌和感觉,最不看重才华。 (3)明确思路:表明观点,陈述理由,语言要流畅、充分。示范1:我认为互联网交友有利。网络交友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天南海北的人都能够相识,能够了解到其他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更有利于个人视野的开阔,个人思想的成长。示范2:我认为互联网交友有弊。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们对彼此的了解非常有限,对于个人的安全有一定的威胁,同时人们如果沉迷于虚拟的互联网,那么将会对现实的生活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薇薇

①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看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得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佩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标准直接照搬作文要求: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迹要工整。

⑧有一回上课,他故意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叫喊:“写检讨!写检讨!写检讨!”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淹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把写检讨的标准落实到平时的日记中,日记不许胡乱应付“差事”,如果我们能保证质量,可以变“日记”为“周记”。算算,虽要求高了,但作业少了,我们欣然同意了。

⑩毕业后和同学们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字练笔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你的周记,也最好看。”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更好的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间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每到动情处,他的眼中闪出一种异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选自2016年第1期《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简要概括相关段落的主要内容。

段落

①~⑥

⑦~⑪

⑫~⑮

主要内容

小学班主任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打磨气质。

(1)

(2)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的句子。

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

3.第⑫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每到动情处,他的眼中闪出一种异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

4.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文章的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济南的秋天(节选)

老舍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儿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第①自然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济南的秋天是静谧的

B.济南的秋天是温和的

C.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D.济南的秋天是虚幻的

2.如何理解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第③自然段中写秋山的颜色,先写______,再写__________。连用了六个“忽然”,有什么作用?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已。过者告之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选自《应谐录》)

(注释)①楯:shǔn,栏杆上的横木。②自分:料想。 ③第:只管。④哂:嘲笑。⑤沈:通“沉”,沉溺。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⑥矜严:矜持自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__________

(2)其家穿井__________

(3)盲子不__________

(4)视此__________

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合理的停顿(限标两处)。

毋 怖 第 放 下 即 实 地 也。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4.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①碧砌:青石台阶。②江山:江水和高山。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本诗末句中有一字用得极妙,是哪个字,请作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默写。

(1)油蛉在这里低唱,_______________。(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我们大家要学习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3)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8)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

(9)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10)刘禹锡《秋词(其一)》中“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