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问题。
悠悠五千年,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存在过和存在着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人:面对虚妄他们从不轻信盲从;面对赞誉,他们不骄不躁,始终①恪(A.gé B.kè)守本职; , , …… 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从不说冠冕堂皇的话,总是默默地奋斗着,让那些亵渎职业之神自惭形秽②(A.huì B.suì)。在国家民族紧急危难之时,共产主义的先驱们(甲)(A.舍生取义 B.舍身求法),为了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斗,我们才能拥有现在繁荣安定的美好生活。
(1)在文中①②处,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为(甲)处选择正确的成语。(只填序号)(______)
(3)横线上填入哪句更合适?(只填序号)(______)
A.面对失败,他们反躬自省,从不自怨气馁。
B.面对成功,他们热烈庆祝,让自己发光发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不能缺乏的,一是自信心,二是学习方法。
B.能否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是农村贫困户受益的根本保证。
C.我们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D.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3)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6)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古诗中有很多写水的佳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写出了潮水上涨的开阔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写出了水波荡漾的壮阔景象。
题目二:请以“天灰蒙蒙的,我和法布尔先生蹲在低矮的灌木丛中……”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班级师生的姓名。
题目一:新年伊始,回望刚刚过去的2019年,有哪些人、事、景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你以“回望2019”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班级师生的姓名。
阅读《老师窗前的灯光》,完成下面小题。
老师窗前的灯光
韩少华
我曾在深山间和陋巷里夜行,有时候连星光也不见。但只要能瞥见一豆灯光,哪怕它是昏黄的、微弱的,我也会立时感到温暖、振奋。如果说人生如远行,那么在我蒙昧和困惑的时日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师长窗前的灯光。
记得那是抗战胜利、美国“救济物资”满天飞的时候,这种物资也被弄到了我当时就读的北京市虎坊桥小学里来。我曾在我的国语老师崔书府先生宿舍里,看见旧茶几底板上,放着一听美国奶粉,上面落满了灰尘。当时我望着形容削瘦的崔老师,不觉想到,他为什么不喝这奶粉呢?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抄袭了冰心先生《寄小读者》里面的几个句子。作文本发下来,得了个漂亮的好成绩。我虽很得意,却又有点儿不安。偷眼看看那几处抄袭的地方,竟无一处不加了一串串长长的红圈!得意从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直到回家吃罢晚饭,我一直觉得坐卧难稳。我穿过后园,从角门溜到街上,衣袋里揣着那有点像赃物的作文簿。一路小跑,来到学校,我侧身进了校门,悄悄踏过由古槐树冠洒落的浓重的阴影,曲曲折折,进入一座小小的院落里。那就是住校老师们的宿舍了。
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我知道,崔老师就在那窗内的一盏油灯前做着他的事情。我迎着那点灯光,半自疑又半自勉地,登上那门前的青石台阶,终于举手敲了敲那扇雨淋日晒以至裂了缝的房门。
“进来。”老师的声音低而弱。
我深深鞠了一躬,肃立在老师那张旧三屉桌旁。老师边打量我,边放下手里的笔,缓缓地问道:“这么晚了,不在家里复习功课,跑到学校里做什么来了?”
我低着头,没敢吭声,只从衣袋里掏出那本作文簿,双手送到了老师的案头。
两束温和而又严肃的目光落到了我的脸上。我的头低得更深了,嗫嚅地说:“这、这篇作文,里头有我抄袭人家的话,您还给画了红圈,我骗、骗……”
老师没等我说完,一笑,轻轻撑着木椅的扶手站起来,到靠后墙那架线装铅印的书丛中,随手一抽,取出一本封面微微泛黄的小书。等老师把书拿到灯下,我不禁侧目看了一眼——那竟是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
还能说什么呢?老师都知道了,可为什么……
“怎么,你是不是想:抄名家的句子,是谓‘剽窃’,为什么还给打红圈?”
我仿佛觉出老师憔悴的面容上流露出几分微妙的笑意,心里略松快了些,只得点了点头。
老师真的轻轻笑出了声,随之用他那低而弱的声音说:“我问你,你自幼开口学话是跟谁学的?”
“跟……跟我的妈妈。”我怯生生地答道。
老师看着我说,“孩子从母亲那里学说话,能算剽窃么?”
“可,可我这是写作文呀!”
“可你也是孩子呀!”老师望着我,缓缓归了座,见我已略抬起头,就眯细了一双含着倦意的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案头那本作文簿,接着说,“口头上学说话,要模仿;笔头上学作文,就不要模仿了么?一边吃奶,一边学话,只要你日后不忘记母亲的恩情,也就算是好孩子了……”这时候,不知我从哪里来了一股子勇气,竟抬眼直望着自己的老师,更斗胆抢过话来,问道:“那,那作文呢?”
“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你仿了谁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实实地认人家做老师,不就很好了么?模仿无罪。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
我的心,着着实实地定了下来;却又着着实实地激动起来。也许是一股孩子气的执拗吧,我竟反诘起自己的老师:“那您也别给我打红圈呀!”
老师向椅背微靠了靠,眼光由严肃转为温和,只望着那本作文簿,缓声轻语着:“从你这通篇文章看,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要知道,模仿既然无过错可言,那么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么——我给你加的也只不过是单圈罢了……你看这里!”
老师说着,顺手翻开我的作文簿,指着结尾一段。那确实是我绞得脑筋生疼之后才落笔的,果然得到了老师给重重加上的双圈——当时,老师也有些激动了,苍白的脸颊,微漾起红晕,竟然轻声朗读起我那几行稚拙的文字来……读罢,老师微侧过脸来,嘴角含着一丝狡黠的笑意说:“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
半年以后,我告别了母校,升入了当时的北平二中。当我拿着入中学后的第一本作文簿,匆匆跑回母校的时候,心中揣着几分沾沾自喜的得意,因为,那簿子里画着许多单的乃至双的红圈。可我刚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台阶的时候,门上一把微锈的铁锁,让我一下子愣在那小小的窗前。听一位住校老师说,崔老师因患肺结核,住进了医院。
临离去之前,我从残破的窗纸漏孔中向老师的小屋里望了望——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时光过去了近四十年。在这人生的长途中,我确曾经历过荒山的凶险和陋巷的幽曲,而无论是黄昏还是深夜,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
(有改动)
1.本文记叙了四十年前“我”与老师的一段往事。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 心情 |
作文得了好成绩,却发现抄袭处无不加了红圈 | ① |
见老师取出《寄小读者》 | ② |
③ | 踏实,激动 |
④ | 失落,感动 |
2.本文以灯光为线索,多次对老师窗前的那盏油灯进行了传神的描写。请你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
(2)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3.这篇文章的原文还写了一件当晚发生的事,现把省略段落摘录如下,请你写出这些段落对刻画崔老师的形象有何作用。
我双手接过作文簿,正要告辞,忽见一个人,不打招呼推门而入。他好像是那位新调来的“训育员”:平时总是金丝眼镜,毛哔叽中山服,面色更是红润光鲜;现在他披着件外衣,手里拿个搪瓷盖杯,对崔老师笑笑说:“开水,你这里……”
“有。”崔老师起身,从茶几上拿起暖水瓶给他斟了大半杯;又指了指茶几底板上的美国奶粉,看了来人一眼,“这个,还要么?”
“呃……那就不客气了。”
等老师把那位不速之客打发得含笑而去后,我望着老师憔悴的面容,禁不住脱口问道:“您为什么不留着自己喝?您看您……”
老师默默地,没有就座,高高的身影印在身后那灰白的墙壁上,轮廓分明,凝然不动。只听他用低而弱的声音,缓缓地说道:“还是母亲的奶最养人……”
4.请结合具体语句,写出从崔老师教导作者写文章这件事上,你得到的写作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