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颁发(bān) 盎然(àng...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发(bān)      然(àng)        深痛疾(è)

B.农(diàn)      退 (kuì)       锐不可(dānɡ)

C.shāi)    尬(ɡān)      惟妙惟(xiào)

D.灭(jiān)    遒劲(qiújìng)     精竭虑(dàn)

 

B 【解析】 A.深恶痛疾(wù)。 C.要塞(sài)。 D.殚精竭虑(dān)。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作者____,题目中“红星”象征着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夜的红灯笼

林决定下来了,要走。

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夕阳斜下,屋子中砖头支着木板的桌子,以及那块发白的黑板,在余辉中发散着金灿的昏光。

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林老师,你真的要走?”“走!”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五天前,林接到了师大同学的来信。同学在广州是一家IT公司的老总,准备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力邀林出山。

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尽光。黑暗中,老黑叔静静的蹲在地上,只有那长长的烟枪在一明一暗中才能映出他那张沉默的脸。

“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几年来,苦了你呀!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林老师,你想走就走吧,不能在咱这山旮旯里耽误了你的前程。这些娃娃识上几个字,将来到了城里,莫走错厕所也就够了。”

林静静地站在低矮的讲台上,竟不知该如何劝慰这位忠厚的庄稼人了。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会儿,同学的轿车就要来了,也就要告别这个小山村,告别这个昔日的三尺讲台了。

一道闪电划过,窗外沥沥地下起了细雨,一滴一滴地下着,似乎也下在了林的心上,使他的心一痛一痛的。“嘀嘀、嘀嘀”同学的轿车驶进了村边这个只有两间房舍的小学,向林发出了到来的信息。

林终于坐在了轿车上,对雨中的老黑叔挥挥手说:“黑叔,您回吧!下着雨,小心着凉了。”老黑叔点点头,指指村口的小路说:“林老师,你看乡亲们送你来了!”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一股湿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不成功便成仁!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林咬咬牙暗暗对自己说。

三年后的山村小学耸立起了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山村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林坐着轿车带来了十几个和他当年一样援教的年轻老师。孩子们终于又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村口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开学典礼上,老黑叔拉住小学名誉校长林说:“这回你还走吗,林老师?”

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小说第2自然段对山村教室做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林点点头又摇摇头”

3.第五自然段中加点的短语“使劲吐了口烟”“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是什么描写?表现了老黑叔当时怎样的心理?

4.雨夜的红灯笼“在文中出现两次,请仔细品味,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

(2)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现作者对故乡无限留恋,依依不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后面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早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词“争”和“啄”用得好不好?有什么表达作用?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文)天镜园浴凫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笋必道此。轻舠飞出,牙人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四时备            字碧鲜

B.不能其一处也      无可

C.山川美            园丁划小舟拾

D.有惭愧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划线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寥寥八字就写出俯察、仰观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高原。

B.乙文以环境描写总领全文,描绘出一片清幽境界。

C.甲文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D.乙文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学过的作品有《湖心亭看雪》。

3.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这与“皆若空游无所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描绘。

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乙)文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