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理解 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①夜色渐浓。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

阅读理解

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①夜色渐浓。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试卷。肖老师边批改,脸上边露出满意的笑容。她为学生聪明、认真而感到高兴。当她批改到王小朋的试卷时,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只见她在试卷上用力打了个叉,由于用力过大,试卷都被戳穿了,殷红的墨水渗透了试卷的背面。只听见肖老师嘀咕道:“这王小朋也太笨了,这道题我都讲了三四遍了,他怎么还做错?”肖老师情不自禁在试卷的下方写上了一行字:小朋啊,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你还准备做多少次才能做对?

②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拿着试卷聚精会神看了起来,许多同学还互相对比着试卷。肖老师下意识往王小朋这边看去,只见王小朋的眼睛紧紧停留在试卷上一动不动,同座位的同学想看下他的试卷,他立刻将试卷合了起来,脸色通红。

③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王小朋一个人默默地走到窗前,他目不转睛地眺望着窗外。

④不知什么时候,肖老师走到他的身边。肖老师笑道:“在看什么呢?”

⑤王小朋看见是老师,用手指着窗外说道:“我在看那树枝上的一只蝴蝶。”

⑥肖老师顺着王小朋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肖老师含嗔道:“这么大了,一只蝴蝶好像也没看过?”

⑦王小朋说道:“看到这只蝴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⑧“什么问题?”肖老师疑惑地问道。

⑨王小朋若有所思地回答道:“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⑩肖老师“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她有些揶揄地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

⑪王小朋自言自语道:“我在想我老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⑫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只听到她也喃喃自语道:“是啊,蝴蝶的翅膀究竟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⑬又是一堂活动课,同学们在教室里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互相交流……这时,肖老师推门进来了。

⑭忽然,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上的事,目光全都投向了黑板,只见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一行字: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⑮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面面相覷,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有的还忍不住笑出声来。肖老师开口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⑯同学们听了,立刻纷纷议论开来。有个叫崔子涵的女同学站起来回答道:“我看过《动物世界》,上面好像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6次才会飞行。”另一个叫许静的同学回答道:“听我奶奶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8次才会飞行。”又有一个叫李平平的同学说:“看过一本科普读物,上面好像说蝴蝶的翅膀要扇动9次才会飞行……同学们说出各种答案,最多的说蝴蝶要扇动21次翅膀才会飞行。

⑰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肖老师心中涌动起一股股暖流。她感慨万千地说道:“谢谢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蝴蝶要飞翔,必须要反复扇动自己薄如蝉翼的翅膀,才能够自由地飞翔。同样的道理,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时也需要反复地扇动自己的翅膀,才会避免差错,这是一种阵痛,也是一种必然,任何事欲速则不达。”说到这里,肖老师看了看王小朋,她发现,王小朋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腰杆明显地挺直了许多。

⑱肖老师最后说道:“我也曾经反复扇动自己的翅膀才学会了飞翔,就是到现在,我有时对一个问题,也需要反复思考,才会做出正确的答案。”

⑲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大家伸出两只手,上下摆动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扇动着翅膀……

1.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主要事件

起因

 

经过

 

结果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横线词的含义。

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

3.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指出并说明理由。

4.文中的肖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1.一道简单的题肖老师讲了三四遍,王小朋还是不会做。;肖老师发现王小鹏在琢磨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肖老师在和同学讨论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时帮王小鹏树立了信心 2.愣住:为王小鹏思考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这一问题而感到惊讶。沉思: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要如何帮助王小鹏才“能让他在学习上飞翔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煽动翅膀的蝴蝶。因为作者文章主要是围绕“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来展开论述的。暗线是:肖老师对王小鹏的态度。刚开始肖老师对王小鹏观察蝴蝶这一行为的不在意、生气,后来通过和同学们探讨之后,从而对王小鹏的认可、肯定。 4.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富有教育机智,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发试卷时,下意识地观察王小鹏,可以看出她关爱学生:面对王小鹏“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这一问题时,没有批评他,而是自己陷入沉思,可以看出其尊重学生:面对简单的题讲了三四遍,王小鹏还是不会做,肖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而是结合王小朋观察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同学讨论并帮王小鹏树立了学习信心,可以看出她富有教育机智、注重教育方式方法。 【解析】 1.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肖老师帮助王小朋树立学习信心的事,从而赞扬了一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富有教育机智的好老师。肖老师为什么要帮助王小朋树立学习信心,原因是因为他在改试卷的时候发现一道简单的题自己讲了三四遍,但王小朋还是不会做;下课的时候,肖老师发现王小鹏在琢磨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由此他想到了帮助王小朋的方法;在一次活动课上肖老师在和同学讨论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时帮王小鹏树立了信心。据此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2.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愣住:通常表示较强烈的状态,达到心理上的惊讶,结合语境分析,下课的时候,王小朋在看蝴蝶,肖老师认为这时候的王小朋不应该看蝴蝶,而应该思考自己为什么老是做错题,但王小朋却回答说:“我在想我老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这是肖老师完全没有想到的,因此听了王小朋的话非常的惊讶。沉思:深思,王小朋的话让肖老师认识到王小朋也很为自己做错题而着急,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如何帮助王小鹏才能让他在学习上飞翔呢,这是肖老师当时的思考的问题。据此分析答题意思对即可。 3.考查学生记叙文线索的能力。一般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①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③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④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⑤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⑥以事物特点的几个方面为线索。还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展开的,有的文章虽然也有两条线索,但一条线索是明的,另一条是暗的。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③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认真分析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的题目“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事件的原因是一道简单的题肖老师讲了三四遍,王小朋还是不会做。经过是肖老师发现王小鹏在琢磨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结果是肖老师在和同学讨论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时帮王小鹏树立了信心。因此中心事件都是围绕“煽动蝴蝶的翅膀”来展开的,这就是本文的线索,是明线;而本文还有一条暗线,即感情线,是以肖老师对王小朋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开始肖老师对王小鹏观察蝴蝶这一行为的不在意、生气,后来通过和同学们探讨之后,从而对王小鹏的认可、肯定。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结合文章肖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分析,肖老师发试卷时,下意识地观察王小鹏,可以看出她关爱学生,面对王小鹏“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这一问题时,没有批评他,而是自己陷入沉思,可以看出其尊重学生;面对简单的题讲了三四遍,王小鹏还是不会做,肖老师不是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而是结合王小朋观察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同学讨论并帮王小鹏树立了学习信心,可以看出她富有教育机智、注重教育方式方法。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理解

回忆我的父亲

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盘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摆好了。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父亲最宠爱五姐。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她说,“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直珍藏着钱穆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上面的字苍劲而从容: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1.文段回忆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2.联系选文,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3.联系文中多次提到“父亲沉默寡言”,说说文中画线句中“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藪,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1.请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

2.用“/”为下面的句子准确断句。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3.文章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嚶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横线词的意思。

①猛浪若            ②皆生树              ③泉水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清澈。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运用对偶的修持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以闹衬静,勾勒出一支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是作者所感,侧面描写山美,一方面在赞叹山之高、林之深、谷之幽;另一方面抒发了作者的“览物之情”;对大自然的留念、向往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弃。还有一方面是对好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一个关于诚信的比喻句。

诚信是什么?诚信好像那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将寸步难行;诚信好像那航船上的罗盘,失去它你将迷失方向;_____                                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 为了防止恶性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加大了监管力度。

B. 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D. 金秋时节的家乡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脸上都笑开了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