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C 2.放弃功名;思乡之情。 【解析】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诗里的“将军”和“壮士”、“百战”和“十年”互文见义,“十年”是时间长,并不是实写。意思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幸存者胜利归来。上下句意思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内涵十分丰富,行文极其精炼。故选C。 2.可以根据“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木兰的心愿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王:指孙权。②伏羲、文王、周公:伏羲、文王,古代有名的贤德君王。周公,西周辅佐周王的贤臣。③世祚:指国运。④日月广明:指天地宇宙。⑤政:只,仅仅。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卿今涂掌事    世无双 B.莫不精极妙     悲守

C.当涉猎        微颔之 D.众人皆问       以我酌油知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中的“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书。

B.(乙)文画波浪线断句划分为: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惊起/

C.(甲)文节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D.(乙)文的“常”是古今异义词,文中的意思是“有一次”。与(甲)中的“孤常读书”的“常”意思相同。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乙)文主要通过举吕蒙“博览群籍”和“梦中诵书”来表现吕蒙的好学。

C.(甲)文通过写鲁肃、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到我床边掩了褥被,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还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我躺在床上刚想入睡,耳边传来了一息低低的叩门声,我一度怀疑这是幻觉,但那声细若蚊蝇的声音再次响起,“睡了吗?”于是我起身下床。想想是怕惊扰我,才这样小心翼翼吧。

⑨其实,生活中的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了。那一声清响,传递了一份心灵的默契,就像一首婉约的小夜曲,涓涓细流般流淌进人的心田。而这份默契与婉约,竟在不经意中震撼了彼此的心灵。

⑩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像品一口茶的余香。

B.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C.人与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不经意的轻轻的掩门、叩门之间。

D.一声轻轻扣门的清响震撼了彼此的心灵。

2.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蹑手蹑脚”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年仅八九岁,个子还小,自然脚步也就很轻了。

B.“蹑手蹑脚”一词形容“我”怕惊扰午睡的父亲,

C.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爱。

D.也表现父亲对我做人方面的影响。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每段开头表示时间的词中可以看出文章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

B.第⑤段与第⑥、⑦段的结构关系是总分关式。

C.第⑧段所举的事例是大学里的经历,此段应该删去,文章结构更简洁。

D.第⑩段的作用是内容上表达出作者成年后真正感受到了父亲做人方面带给自己的影响,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照应,升华文章中心。

 

查看答案

作文

请以“铭记那份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5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响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理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谈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满足的人的衬衫

[意大利]卡尔维诺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解闷。戏剧、舞会、音乐、歌曲,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来了许多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他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些人退出去想了想后,又来见国王,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相,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并且因为一切而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的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噢,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的人。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过来,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个满足的人!就寻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不,不,跟您说实话吧,我觉得这样很满足,这就够了。”

国王想: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啦!“年轻人,你帮我一个忙吧。”

“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你先等等。”国王欣喜若狂,跑着去叫那些随从,“快过来!快过来!我的儿子有救了!我的儿子有救了!”然后他把随从们都带到了小伙子这里,说:“我的儿子就要死了,只有你能救他。来,你过来!”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

这个满足的人没有衬衫。

1.“重复中有变化”是这篇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1)甲:我认为这个故事很简单,不断重复,就是去寻找满足的人的衬衫。在寻找中,找到的三个人依次是:                                          

(2)乙:才不是这样简单重复呢!我发现每一次寻找都是不一样的。比如:

2.故事中王子和小伙子没有姓名,他们都具有典型意义。请你说说他们分别代表了怎样一类人。

3.国王找到“衬衫”了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