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

文言文阅读。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注)①燕地:指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一带。这一地区原为周代诸侯国燕国故地。②花朝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③犹:仍然。④砾:小石块,碎石子。⑤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 井”。⑥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⑦娟然:美好的样子。⑧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⑨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古同“隳”,坏、耽误。⑩纪:通“记”,记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更定矣    斯陋室 B.姓氏         真无马邪

C.游人未盛,    有千里之能 D.山峦晴雪所洗    或异二者之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C.(甲)文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乙)文的“倩女”意思是美丽的女子。

D.(甲)文的“是金陵人”与(乙)文的“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两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乙)文中用了不少四字句,如“高柳夹堤,土膏微润”和“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C.(甲)、(乙)两文都是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D.(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甲)文写出了作者远离世俗的雅趣和厌世之情,(乙)文则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1.C 2.D 3.D 4.(1)哪能想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呢! (2)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这/表判断,是; B.代词,他的/反问词,相当于“难道”; C.即使; D.被/心理活动。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 【甲】文的“是金陵人”为判断句,【乙】文的“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为倒装句,之:宾语,代指前文的“郊田之外未始无春”。选项错误。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甲】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乙】通过“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这几句是说: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间,而不至于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只有我这个官员啊。当时他正在作顺天府学教官,是个闲职,因而有时间纵情遨游,不怕耽误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为此深自庆幸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选项中“厌世之情”说法错误。 故选D。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哪能想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呢!焉:哪里。更:还。 (2)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生命应该是永远发出力量的机器/应该是一个从不停止前进的轮子/人生应该是/一种把自己贡献给群体的努力/一种个人与全体取得调协的努力/……/我们应该宝贵生命/不要把生命荒废

(1)这首诗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哪位著名的诗人的长篇诗作《火把》?

(2)结合以上诗句,简要谈谈如何品读现代诗歌。

 

查看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

不管什么样的爸爸都是伟大的

我在一所环境很好的学校教书,这里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是很强大的,每年都有很多有财力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自然,对于贫困的孩子而言,这是一道高贵的门槛。可是,天下父母为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没有贵贱之分,所以,我们的学校里也有些借款读书的孩子,这种环境下,父母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那天下班后,我发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人影,在路边忙碌着。他是一个五十上下的瘦弱的中年人,正准备收摊。那是一块一丈见方的塑料油纸,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棉拖鞋。他娴熟地收起几双鞋往旁边的蛇皮袋里塞着,浑然没有发现已快走近他身边的我。当我无意间发现了他头上几缕被风弄乱的银丝时,我又一次确定了自己的感觉:我曾见过他!猛然间,他抬起头,正问我是否要买鞋时,又迅速地低下头,似乎在逃避什么,我满心狐疑地走开了。

第二天,我为孩子们读了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文章写了一个孤苦的盲人为了生活,在学校门口摆摊为生,他的生意自然很清淡,可他心里高兴,因为每天上学放学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更因为他心里也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位盲姑娘,之后,他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慢慢地,孩子长大了,念小学了。盲人仍然在学校门口摆摊,孩子在里面上课,他就在学校外面等候孩子,然后与孩子一起放学上学。细心的人会发现:每一次过马路时,他都牵着孩子的手侧着耳朵说:“等等宝宝,让我听听,有没有车!”开始孩子还有些胆怯,后来,孩子越长越高,可以牵着爸爸的手过马路了,盲人还是坚持每天接送孩子,只是现在过马路时,他因为有儿子的牵引,脚步变得轻盈了,脸上还带着微笑。

文章读完之后很久,学生们都没有回过神来。我让他们发表读后感,有的孩子说,盲人也有爱!有的说,盲人的爱更伟大!还有的孩子说,不管什么样的爸爸都是伟大的!突然,我发现了一双与卖鞋人神似的眼睛,他的眼中饱含了泪水,激动地看着我。我突然想起来,那名瘦弱的男子原来参加过我们的家长会,我的心里顿时有了数。

课后,我把男孩叫到了办公室,微笑着对他说:“知道吗?你有一个很了不起的爸爸!”这一次,男孩又哭了,很伤心,也很快乐。

放学了,当我又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时,远远地,我便看见男孩正在帮爸爸收拾摊子上的鞋,还很开心地跟爸爸聊着什么。看得出,卖鞋的父亲今天也很快乐。

我突然想起了多年之前的我和父亲,那时,父亲为了给学习紧张的我补身体,吃了两个多月的咸菜,省下的钱买了香蕉、火腿和核桃送到学校。他为了顾及我的面子,站在教室后面的窗子边看了很久都没有惊动我,后来,东西还是托食堂做饭的奶奶给我的,当奶奶告诉我爸爸来看过我时,我心中的感觉难以言喻……

整个晚上,我辗转不能入睡,眼前满是班里那个男孩与他父亲的影子。明天,我一定要去告诉这位卖鞋的父亲,其实,我也有一个贫苦的父亲,我能理解他的心情。我还要告诉他,他的孩子很听话,很优秀,我更要告诉他,他是一位非常富有的爸爸。

(作者  朱潜涛  选自《新民晚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不管什么样的爸爸都是伟大的”为题,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蕴涵着爸爸的独特身份与深深的爱。

B.文章对人物描写细腻感人,如“又迅速地低下头”此处细微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个人怕老师认出自己,而给孩子丢脸的窘态。

C.文中写到我回忆自己当年的父亲也和这位男孩的父亲一样,表现了我现在才悟出父爱的惭愧之情。

D.文章的主题是父爱,但是写的生活是当代特有的,那就是生活还很拮据的父亲出于父爱,宁可自己受更多更大的苦,也要多花钱让孩子上名校!

2.“这一次,男孩又哭了,很伤心,也很快乐。”你对男孩的这个举动如何理解?

3.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请你也把你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亲的伟大之处说出来,并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述出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荒茫大漠的孤烟、恢弘黄河的落日;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悠闲;国破山河中的心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法则呈献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和客观实际紧密相连,才能够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材料三:互联网上打着国学旗号进行商业推广的网站屡见不鲜,朋友圈里,假借国学之名进行营销的各类公众号活跃度很高。对传统文化的随意解读充斥网络,所传播的国学知识荒腔走板。目前网上一些低质量的教学视频让人们对国学的认识产生偏差,“似乎摇头晃脑、满口京片子就是国学。”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荒茫大漠的孤烟”是指唐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大漠孤烟直。”描写的景象。

B.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就是指古诗词曲等古代的文章,材料一中举的例子就是经典的诗句

C.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法则呈献给世人,所以只要我们活学活用,就能解决现实问题。

D.“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李白在朝为官得意之时写下的豪迈诗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主语是“五千年”。

B.材料二中画线句子是假设复句,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假设情况的结果。

C.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内容具体生动,增强说服力。

D.材料三运用“假借”、“充斥”、“荒腔走板”等充满贬义的词,既说明内容清楚,又生动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阅读以上三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识人待人慎“爱屋及乌”

匡吉

①心理学上有一种“光环效应”,即看到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是优秀的,就会认为他方方面面都优秀;与之相应还有“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方面有不良印象,就会对这个人的整体评价偏低。因此识人待人,须理性客观,全面公正。

②识人待人要警惕“光环效应”与“恶魔效应”。“光环效应”或“恶魔效应”,皆属典型的情感旁移。据《说苑》记载,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询问姜太公拿殷商臣民怎么办。姜答道:“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遂建议把他们斩尽杀绝。尽管建议未被采纳,但“爱屋及乌”“恶其余胥”两句成语却广为流传。

③要防止因“爱”或“恶”而产生偏见。因“爱”或“恶”,最终将态度与情绪覆盖到与对象相关的一切,其实很不理性。“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美”的片面倾向,影响对人或事物本质的认知。一家企业需要选聘一名总经理秘书,人力资源总监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了推荐,但却无视了被推荐人文笔不佳、爱出风头、不能严守公司秘密等不适合秘书岗位的特点,最终给总经理的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

④使用一名不合适员工造成的后果,可能污染的只是河流;但如果以爱屋及乌与憎屋及乌的情绪覆盖去识人待人的话,污染的就不仅是河流,而且是污染了整个水源,从而损害了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基因。

⑤与人相处要避免“爱屋及屋”或“憎屋及乌”。如果喜爱一个人,就觉得这个人一切都是好的,哪怕品行不端、作恶多端、为非作歹的恶人,都是自己圈子里的朋友,都要处处袒护,甚至越过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不惜违法乱纪。某人协助好友贩毒,结果自己身陷囹圄。如果不喜欢一个人,“憎而不知其美”,以为这个人一切皆恶,哪怕他品德高尚、心地善良、作风正派,便处处排挤挤他,并牵连其周围的所有人。结果会自陷孤立,即使春暖花开之季也觉冷如三九冬日

⑥干部用人也要防止“爱屋及乌”或“憎屋及乌”。如。如果领导干部一旦对某个人有好感,就对他百般信任、非用不可,甚至连缺点也不在乎,可能就会“带病提拔”;一旦对某个人有成见,一点余地也不留,甚至因为一句话、一件事就坚决不用,极易“因瑕废玉”。并且,这样的“爱”“恶”如果通过一个人迁移到与其相关的人身上,欣赏一个人就对被他推荐或与他亲近的人也特别好,反感一个人就连跟他同地域、同单位的人也一并打压……这样“推爱”“导恶”,不仅导致用人不公,而且污染整个社会生态环境。

⑦其实,无论识人用人还是交友待人,都应努力规避主观因素的消极影响。跳出片面、偏执的怪圈,不被所处的位置、特定的情绪所左右,我们必定能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收获“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5日04版)

1.下列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识人待人慎“爱屋及乌”。

B.识人待人,须理性客观,全面公正, 要警惕“光环效应”与“恶魔效应”。

C.识人待人要警惕“光环效应”与“恶魔效应”。

D.识人待人要防止因“爱”或“恶”而产生偏见。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分析一正一反两个心理学效应是为了更好的提出中心论点。

B.选文通过识人待人要警惕“光环效应”与“恶魔效应”;要防止因“爱”或“恶”而产生偏见;与人相处要避免“爱屋及屋”或“憎屋及乌”;干部用人也要防止“爱屋及乌”或“憎屋及乌”等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爱屋及乌”与“憎屋及乌”是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基因的破坏,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①)——分(②③④⑤⑥)——总(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⑤段画线句给人的启示是:如果与人相处带着“憎屋及乌”的偏见便会自陷孤立,体验不到人生的温暖幸福。

B.选文第②段讲的姜太公“把殷商臣民斩尽杀绝”的建议,是为了更有力地证明“恶魔效应”的危害。

C.事例“明朝有个吏部尚书叫王翱,他最疼爱的女儿嫁给京城周边一个地方官吏,女婿请求王翱把他调到京城做官,王翱拒绝了。”可以证明“用人要防止‘爱屋及乌’”这论点。

D.无论识人用人还是交友待人,都应全部规避主观因素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请将题目“为        点赞”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600字以上的文章。

提示:赞许是一种美意,一种满意,一种鼓励。赞许他人,有时会使他奋勇拼搏,从此一鸣惊人;有时会使他振奋信心,继续努力……如果在恰当时机恰当地为他人点个赞,也许会改变他的生活,甚至命运。为自己点赞,抛开他人的观点,做好自己,改变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点赞,已不只只是一种社交方式,也不只只是在网络上,用心为自己身边的一切点赞,发现身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美好,你会为这些所感动,与此同时,你的心也会变得更加澄清,美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