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我读懂了你”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写景;写人;写物…… 要求:...

请以“我读懂了你”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写景;写人;写物……

要求:(1)自选文体。(2)不得抄袭套作,否则扣分,直至零分。(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范文 我读懂了你 我又回到了那熟悉的海岸。海滩上散落的形状不一的石头,让我似乎又回到了三年前的那一天。 海浪拍打着礁石,纵使清凉无比,可我却极度讨厌这种潮湿。“为什么?”身旁的妈妈怔了怔,没再说话。“为什么?为什么不让我参加作文比赛?明明我写得比那个人好!你是老师,明明可以帮我的,却推荐了别人?”此时怨气撞击着我的胸膛,我怒瞪着妈妈。 海水卷着袭来,沙滩上又凭空出现了几块石头。怒气发泄不出去的我,蛮横地朝海砸了几块石头。过了许久,我才恢复了理智,但胸口仍隐隐发痛。刚要再扔石头,却感到一丝光滑。这石头怎么如此光滑呢?我拿起另一块石头,却是粗糙尖锐。“孩子,你明白吗?”妈妈轻轻拾起鹅卵般的石头,“人就像这些石头一样,不经历磨练,就无法如这光滑的石头般夺目。”我再也忍不住,眼泪奔涌而出:“你是说我就是这块粗糙的石头,而他注定就是那鹅卵石?现在的我比不上他,是吗?是这个意思吗?”她叹口气,却又点了点头:“孩子,现在的你确实比不上他。他经历了很多考验,而你却并没有磨练过。现在的你和他就如这两块石头一样,是天差地别。” 我止不住眼泪,任凭它玩弄我的脸。“孩子啊,如果让你把一块石头带回家,你是选光滑的那块,还是选粗糙的那块呢?”“当然是光滑的那块啊!”我毫不犹豫地说。“是啊!可谁又能想到它曾经也是粗糙无比呢?”妈妈语重心长的说。我怔住了,若有所思。她接着说:“曾经这颗鹅卵石也可能被人留意过,但粗糙的它最终被留在了海岸。经过几年海浪的拍打,它才能这般光滑啊!”我默然,海浪却依然喧腾。任凭海风呼啸而来,任凭海浪将我溅湿,此刻我的心潮也如此澎湃! 哦,我懂了!我擦干泪痕,站起来,拾起那块鹅卵石。妈妈会心地笑了。“我会成为鹅卵石的,一定会!”我手中的鹅卵石竟是如此耀眼! 曾经发生在海滩上的这个小插曲,使我一直无法忘怀。 今天我又回到了这里。经历了拍击,经历了冲刷,经历了磨砺,我没了沟壑也少了锋芒,现在我已经是一颗圆润光滑的鹅卵石了。石头啊,直到现在,我才真正读懂了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命题作文的能力。本题中“你”可以是生活中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同学等;也可以是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人:屈原、苏轼、李清照、鲁迅、林黛玉、诸葛亮、保尔·柯察金等;还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失败、坦然、成功、诚信、宽容等。“我”限定了文章的写作主体及人称,文章必须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不能写他人。“读懂”表明理解。作文构思上,可以先从回忆开始写起,先写对“你”不解,误会,过程要有心理等描写,然后无意间发现了“你”的真实举动或听到了“你”的真实想法,让我恍然大悟,改变了对“你”的看法,然后表达了对“你”的敬意。文体上最好写成记叙文,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表达自己思想的成熟和认识的提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完成片段写作。

《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无论是唐僧师徒四人,还是各路神佛妖魔,人物个性鲜明,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你觉得小说中哪两个人物的性情最具反差性?请结合作品相关情节,写出你的阅读感受,字数在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          ,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第③自然段画横线处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凄惨 B.惨淡 C.暗淡

2.第⑦自然段画横线句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大去”是__________的委婉说法。

3.请你赏析第⑥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4.叶圣陶先生这样评价《背影》:“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就此特点,结合选文第⑤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的两个“了”字试做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以下是语段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精读语段,请分别用三或四个字概括“我”在百草园里的任意两件趣事。

3.这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请任选一个角度,举例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吾/日三省吾身

C.意与/日去 D.未若/柳絮因风起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静修身_______________(2)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夫君子之行”中 “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 B.而两狼并驱如故。

C.求闻若也,不若无闻也。 D.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4.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下面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有误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既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劝诫儿子的信,以此告诫儿子,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B.文章通过简练严谨、辞约意丰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母者的爱子之情表达的如此深切。

C.全文仅就治学的角度,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D.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告诫儿子成才需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

6.本文从修身养德的方面对儿子进行劝诫,这让你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一章?请写出。

7.《诫子书》一文,跨越千年时空,在今天仍然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查看答案

古诗歌阅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还未收复,作者随唐肃宗外出行军(逃难)之时。

1.下列关于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强”字开头,是不愿为之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就联想到了饮酒、赏菊这些与陶渊明有关的历史内容。

C.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是一首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D.从题目中“思长安故园”及诗句中“故园菊”来看,此诗是一首单纯的惜花、思乡之作。

2.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遥怜故园菊”中的“遥怜”一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