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冬天的温度 ①冷空气突袭,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行走...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冬天的温度

①冷空气突袭,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行走在城市街头,满眼都是臃肿的路人,似乎突然之间,街道也变得臃肿起来。裹着厚厚的羽绒衣,行人依然紧缩双手,步履匆匆,不乐意长时间呆在户外。

②中午,我接儿子放学,回到小区,见保安身穿大氅,像一尊挺立的石雕守卫在门岗前。儿子问:“他们不冷吗?”我说:“没有人不感觉到冷。”“他们为什么不躲进屋?”“这是他们的工作。”我回答。儿子沉默了。依往日习惯,儿子会有谢谢之类的话,今天却没有。

③走出门岗不远,一阵冷风袭来,为避开风的凛冽,我扭回头,恰巧看到风掀起了保安的衣角,保安的大氅下,套着的竟然是薄薄的一层毛衣。

④回到家中,儿子把他的玩具一个个藏进被褥,我问儿子捣什么鬼,儿子说玩具也怕冷,给它们保保暖。一会,儿子说:“爸爸,给保安送些衣服好吗?”我的心颤了一下,我故意问:“那么多保安我们送得完吗?”儿子又说:“小区也有很多人啊,每人送一件,他们穿很长时间呢。”

⑤我答应了儿子,从衣橱找出去年的保暖内衣和羊毛衫,陪着儿子走出家门。来到楼下,我让儿子去送,我站在楼角远远看着。儿子双手捧着衣物,走到保安身边,用双手举起衣物,保安愣了,他弄不明白儿子做什么,但是很快,保安接过衣服,夹在胳膊下,空出一只手,庄重而严肃地给儿子敬了个标准军礼。

⑥儿子回到我的身边,像完成一件艰巨任务似的欢快起来。下午送儿子去学校时,从保安的眼神里,我读出一种感动。

⑦下午放学,儿子从学校里带回一只50厘米长宽的纸箱,上面写着:天冷了,他们却站在寒风中!!!回到小区,把它高高贴在门口,用手压了又压,保证不会被寒风吹掉才回去。

⑧第二天,我们路过小区门岗,十几名保安列出整齐的队列,由保安队长带领着,齐刷刷向我和儿子敬礼。保安队长说,一个晚上,他们就收到小区居民送来的几百件衣物,三年也用不完啊,感谢,感谢,实在感谢!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⑨去学校的路上,寒风依然,我问儿子还冷不,儿子说,天冷,我不冷。

1.根据提示,按故事发展顺序,在横线上填相应的事件。

儿子发现保安衣服单薄→ ______________→ ,_______→保安列队向我和儿子敬礼。

2.文章第1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结尾段中的“天冷,我不冷”这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中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6.文中孩子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小小的举动,触动了父亲,感动了邻居,温暖了保安,我们身边类似这样的“以小见大”的例子很多,请你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这件事反映了事例中人物什么样的品德、修养或精神风貌。

 

1. 儿子送衣服给保安 儿子贴纸箱在门口 小区居民送衣服给保安 2.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不乐意呆在户外。引出下文,为下文送衣服作铺垫。 3.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保安即使天气寒冷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的情形。 4.不矛盾, “天冷”是指天气,“我不冷”,是因为“我”的行为带动了居民送温暖的活动;保安、小区居民的行动又温暖了“我”。 5.有爱心、懂事、助人为乐。 6.事例简要概括,突出品德、修养、精神品质。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从“儿子双手捧着衣物,走到保安身边,用双手举起衣物”可以概括出:儿子送衣服给保安;从“回到小区,把它高高贴在门口,用手压了又压”可以概括出:儿子贴纸箱在门口;从“保安队长说,一个晚上,他们就收到小区居民送来的几百件衣物”可以概括出:小区居民送衣服给保安。 2.这道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从“冷空气突袭,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可以看出,这几句话主要写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不乐意呆在户外。从“见保安身穿大氅,像一尊挺立的石雕守卫在门岗前”可以看出,小区保安在这样冷的天还在坚守岗位。因此,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为下文儿子给保安送衣服作铺垫。 3.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小区门口的保安比喻为“一尊挺立的石雕”,生动、形象写出了保安即使天气寒冷,依然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的情形。 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从“冷空气突袭,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可以得知“天冷”是指天气;“我不冷”,这句话出自儿子之口,通读全文可知,儿子因为自己给保安送衣服的行为带动了居民送温暖的活动,给保安带来了温暖;同时从“感谢,感谢,实在感谢!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可以看出,保安、小区居民的行动又温暖了儿子。 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从“儿子问:‘他们不冷吗?’”可以看出,儿子有爱心、懂事;从“儿子双手捧着衣物,走到保安身边,用双手举起衣物”可以看出,儿子助人为乐。 6.这道题考查阅读文章的感悟启示。先要简要概括事例,再分析人物的品行,表述具体。比如:我们的老师在上课前发现楼道的地上有一张废纸,他弯腰拾起来丢到了垃圾筐里。这反映了老师言传身教的品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1.根据选段内容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

2.上文景物描写准确传神,记叙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请你说说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3.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写一段描写环境的话。

4.选段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有什么作用?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查看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日中不至    (2)去后

(3)已去        (4)是无礼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尊君在不”的“不”通哪个字? “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

 

查看答案

默写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  ,随君直到夜郎西。

(3)夕阳西下,  __________________

(4)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  。

(6)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________ 

(7)《观沧海》中借虚景表现作者广阔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积极乐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按照上下文连贯的要求,下面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多一些和谐与温暖,       ;多一些真诚与团结,        

A.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B.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C.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D.少一些指责与误会    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少一些争吵与冷漠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金色花》—泰戈尔—印度—《飞鸟集》

B.《荷叶·母亲》—冰心—诗人—《春水》

C.《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国—志人小说

D.《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英国—作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