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橙皮
①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出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如果客人留下来吃饭,那些平日里难得见的小鱼干、小虾米、成鸭蛋、干米粉肉,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②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骗出去。此时,我们尽管脸上似乎有些不太情愿,但内心却是压抑不住的兴高采烈,因为我们知道,客人吃完走后,会有好多剩菜在等着我们,那时的客人多少还有些传统的做派,荤菜一般比较斯文,个别主莱甚至纹丝不动。至于点心,虽然母亲会抢在我们进家门之前就让它们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偶尔,母亲也会很体贴地给我们每人留下一两块。这是很馋人的,尤其是橙皮。
③橙皮是一味乡间点心,一味用柚子皮晒制的甜点心。在赣西山区,柚子俗称橙子,柚子皮自然也就相应地被唤作橙皮。
④橙皮的制作是个很诱人的活计,也是件很烦人的事情。曾见母亲忙碌它的过程:取来尚未成熟的袖子,剖开,切成厚度均匀的月牙形的薄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置于大锅中加水,放入铜钱铜镜之类的铜器和新鲜竹叶,煮沸,捞出,青白分明,边皮色青且透亮;滤干后,倒入调制好的糖水中“汇塘”,然后用筷子一片一片夹出,在晒盘中摊匀,不重叠,上覆干净的白纱巾,防虫透气,于太阳下晾晒;晒干后,再放入糖水中“汇糖”,如此反复两三次,即大功告成。
⑤母亲藏东西很有一套,但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有一年,母亲准备待客时,居然发现她晒制并藏好的橙皮凭空少了一半。经过母亲的逐个审问,最终,三弟不但饿了一餐饭,还挨了一顿皮肉之苦。原来三弟竟然好几次贴着屋梁摸进了二楼的仓房里,寻到了母亲藏橙皮的瓷瓮。他一次拿几决,竟不知不觉弄去了大半。只是,我一直也没搞清楚他究竟躲在哪儿吃的,他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屁股后面,我居然都没有发现。母亲后来讲:“我打他倒不全是为了这几块橙皮。他吃独食不说,万一掉下来摔成残疾可怎么办?得让他长点记性。”
⑥在莲花、永新诸县的乡间,曾经,晒制点心是很有传统的,尤其是家里碰到嫁女的年份。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晒制的点心,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很多乡间水果、莱蔬都可以晒制成美味的点心,如梨子、西瓜、茄子、冬瓜、南瓜、辣椒、豆角、豆子……五花八门。新娘待客摆果盘,从早摆到晚,一拨客人一个花式,可以不重样。当然,我母亲晒橙皮,倒不是为了嫁女。她的目的,除了待客之需,更多的似乎还是为了堵住我们四兄弟的馋嘴,免得出去给她“丢人现眼”。
⑦我们每次出门走亲戚,母亲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一番:“吃饭夹莱,不要尽挑自己喜欢的,夹自己面前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去翻菜,有些人家菜碗上面是肉,下面可能全是萝卜、骨头什么的,你一翻,人家的面子往哪儿搁?还有点心,拿点瓜子、花生意思意思就行了,橙皮、糖果这些好点心不要去动,人家可能就弄了一点来摆摆样子,你们下手不知轻重,人家往下招待其他客人怎么办呢?”
⑧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只是,她怎么也不会料到,她那些曾经视若宝贝东藏西藏的橙皮,竟会在果盘中闻得湿软。
⑨ “她们是不是嫌我老人家不干净,我每次都洗了手的。”母亲有些伤感、委屈。母亲年纪大了,我们也不小了。每年,母亲依然会亲手晒制一些橙皮。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只是,小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礼貌性地接过后,有的直接放回了果盘,有的咬几口又放下了,有的甚至趁她不注意丢进了垃圾箱。母亲期待的那种欢悦争抢场景始终没有出现。母亲甚至不得不求援似的将橙皮塞到我手里,叮嘱我吃掉。而我却一片都难得完整地吃完。虽说,细品之下,橙皮依然是那股熟悉的淡淡的柚子香和一丝隐隐的微微的辣意,但那甜味却似乎浓得化不开,甜得“腻心”。
⑩如此几年,有一次,母亲终于有些负气地对我讲:“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吃,真是吃惯了嘴,下一年我不晒了!”
⑪我愣了一下,却不知该如何安慰她。
⑫母亲说到做到,她如今竟真的不再花那个闲工夫去晒什么橙皮了。其实,我早就隐约感到,母亲的橙皮已如眼下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庄,虽说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浸满了甜蜜,甜得让人在梦里都会有口水和泪水。
⑬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这无关感情,却关乎生活,仅此而已。
(作者:李芝桂。有删改)
1.本文从“母亲招待客人”写起,主要写了母亲与我们子孙辈之间的哪些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2.第④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制作橙皮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细读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每次回家,一看到我的女儿和我的侄子、侄女们,母亲便兴奋异常,总要神秘兮兮郑重其事地捧出一盘橙皮,并一本正经地给几个孩子分配,犹如当年给我们四兄弟分配一样。
4.为什么“母亲的橙皮,昨天很香,今天很腻”?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社甫
②年来万事翻成覆,幸有藏家书可读。——(宋)袁说友
③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④著名影视演员袁泉在节目《朗读者》中曾说“11岁离家去北京学戏时,一同带走的还有与父母之间的300封家书。正是靠着这300封家书撑过了在北京最艰难的7年岁月”。
材料二:
家书是从大约文字产生的时候孕育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家书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同时也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戒子书》《曾文正公家书》《傅雷家书》等都是家书的经典,给予后人无限的启迪。在很长一段时间,“家书传统”在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但在这个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信代替了书信。但在这个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微信代替了书信。那些曾经的慢时光,已似经年的墨迹慢慢褪去了,从前那种品一杯香茗读一封信的时光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家书,这种作为亲人间沟通的书信形式,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近些年随着《朗读者》《见字如面》《信中国》等电视节目的热播,“家书”这种被渐渐淡忘的形式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激起人们对优良传统的重视和传扬。时代环境在变,习惯方式在变,但人们对家书的推崇和渴求不变。好的家书能够引导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开拓进取,带领家庭与时俱进。好的家书也能引导国家民众团结向上,为国家兴旺做出自己的贡献。
材料三:
“一封家书”活动的标识图(见下图)
(1)请用自己的话分别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概括一条主要内容。
(2)请介绍材料三“一封家书”活动标识图主体部分的画面内容及构图特点。(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语言简明得体。
(3)你有收到或写出家书的经历吗?你认为什么样的情况适合用家书形式和父母交流?为什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____________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__________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压力产生的时间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名著。(任选一题作答)
(1)《西游记》中除了取经队伍与妖魔鬼怪的外部矛盾外,唐僧与悟空的内部矛盾始终相伴相随。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述故事情节,并简要分析唐僧与悟空之间的矛盾。
①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②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2)《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各有绰号,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把它们进行了分类,请依据分类标准和示例,任选一个序号填写绰号及姓名,并简要说明绰号由来。
我选择____________(填序号),姓名是__________,绰号是__________,绰号由来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歌写
(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
(2)任何事都不可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催诗发,诗助酒兴,历代文人莫不与酒结缘,因酒而牵动思绪,书写出绚丽的诗篇。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把欣赏山水的乐趣寄托酒上的感慨;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酬答友人,借酒振作的心志。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拜谒 作揖 坐标系 如雷贯耳 走投无路
B.桑梓 端祥 侯车室 面面厮觑 腐草为萤
C.瞋怒 恪守 座右铭 置之不理 不可名状
D.骈进 诓骗 电磁炉 郑重其事 眼花晾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