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片段,回答下列小题。 (片段一)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片段,回答下列小题。

(片段一)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片段二)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

1.结合片段一中的具体内容,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2.阅读片段二,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1.“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人”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 “神”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解析】 1.纪实文学作品有它的特点,“用事实说话”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自己的亲历采访或者尊重客观的历史文档、书信日记等材料,但又要有艺术性,通过作者一定的思想、写作经验,用文学艺术地手段表现、反映出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人物事件等。文本一中“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这些词语都能表明,所叙写的内容都是有依据的,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的“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考查对名著的整体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品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到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同时深入分析、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本题是主观性的试题。作答时权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和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来分析作答。如认为是“神”,可从红军所创造的人类奇迹角度来分析作答。若认为是“疯子”,可从红军面对困难奋不顾身的品质方面分析。若认为是“人”,可从红军指战员与正常的人一样生活和工作的角度来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天津进入垃圾分类时代,你准备好了吗?”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阅读之后,按照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以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垃圾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害垃圾,第二类是易腐垃圾,第三类是可回收垃圾。垃圾分类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垃圾分类能有效节约原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带动绿色发展,引领绿色生活。

(来源:新华网)

(材料二)

天津居民个人生活垃圾不分类的原因(图一)

图一

(来源:天津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调研)

(材料三)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图二)

1.下面结论不符合材料二要表达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天津居民个人生活垃圾不分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B.垃圾分类的知识欠缺影响了天津市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C.没时间进行垃圾分类是大多数天津市居民面临垃圾分类时的困难。

D.大多数天津市居民能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一的介绍,请您用简洁的语言对材料三中的海报内容进行介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太阳下的草帽

杜崇明

⑴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草地上,我摘下头上的草帽下意识地摇动起来,驱赶的是蚊子,带来的是一阵凉爽。

⑵已是休工的时间了,火辣辣的太阳下,还有三五个头戴草帽的同事在田间除草,包谷黄灿灿,水稻黄灿灿,远山近水丰收在望。

⑶抽一支烟,让大自然过滤往事。草帽在手中细细数点,仿佛带着太阳的光芒把心情照耀。常年的机关生活,很难直接与太阳和田野对话。这次进村子、进农户,深入到农村一线、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让久违田间劳作的我,确实感觉有点累了,而手中的草帽,却让我想起了父亲。

⑷父亲是路桥总工程师,路要修到哪里,桥也就跟着修到哪里;父亲和草帽走到哪里,我们的家自然也就搬到哪里。母亲常说:“草帽就是我们的家。”真的,我细心地观察过,每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屋里的家具全是破旧的,但草帽准会是新的。在父亲看来,换上一顶新的草帽,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我还意识到,只要草帽由金黄变成黑黄,那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该搬家了。

⑸太阳造就汗水和智慧,草帽见证信念和意志。真正的阳光,也正属于草帽。

⑹一次,母亲病重躺在家里床上。我盼望着父亲早一点回来,给母亲煎药。可父亲刚回到家就接到一个电话,不由分说,他拿起草帽又朝工地赶去了,大桥工地建设更需要他。我用异样的眼光望着父亲拿起草帽。父亲愧疚地摸着我的头鼓励说:“男子汉要学会顶起一片天。”

⑺又一次,父亲要到省城开劳模表彰大会。他希望我在“五一”假期读读他的一本日记《坚持和执著》。路桥,是他的才华文章。他爱事业就像爱生命。宿命的爱,完整的爱,不会随意被烈日暴晒,被风雨打湿。也就在父亲把一顶旧草帽挂在墙头的一刻,我忽然意识到父亲的头发已经花白了。

⑻两年后的一天,一辆我所熟悉的吉普车来接我和母亲,从陈驾驶凝重的目光看得出,显然是父亲出事了。果然,他告诉说,我父亲为了救一个触电的工人,自己身受重伤,昏迷不醒,现在医院抢救。顿时,母亲有点支撑不住了。“男子汉要顶起一片天。”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扶着母亲低声细语:“爸爸是好样的。”到了医院,我们看见一个工人模样的人,拿着一顶草帽跪在地上请求医生,要救活他的恩人。认识我们后,他拉着我和母亲的手哭诉说,他被触电后,是我父亲用这顶草帽,把他从死神手中抢回来,自己却……

⑼父亲终于苏醒了,是在我守候的睡梦中苏醒的。晨曦,露出了淡淡的微笑。父亲伸过手,拿起我手中的草帽看了看,然后,轻轻地扣在我的头上。我忽然觉得我完全长大了。后来,我获得硕士学位,成了工程师,成了公务员。我更加理解了,有太阳才有白天,才有路,才有草帽顶起的一片天。

⑽“上工……”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我收藏好记忆,戴_上草帽,拿起锄头,又走进了一片丰收的玉米地。

⑾我忽然感觉到,这顶太阳下的草帽,不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本质的一部分吗?

1.本文以“草帽”为线索,依次写了“我”和父亲的哪些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

2.联系上下文,如何理解父亲所说的“男子汉要学会顶起一片天”?

3.品析下面句子中的动词,体会父亲的用意。

父亲过手,起我手中的草帽,然后,轻轻地在我的头上。

4.文章结尾说“这顶太阳下的草帽,不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本质的一部分吗”,从本文来看,你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质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甲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记游白水岩》)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③山烧:野火烧山。④击汰:划船。⑤馀甘:即橄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与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其源殆可以物           (4)以付过

2.下面各项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乐者 B.庭下如/积水空明

C.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 D.水涯/有巨人迹数十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4.乙文在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请写出一个比喻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5.对两篇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甲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乙文善于抓住特征写景,“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八字写出了江水湍急的景象。

D.乙文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2)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6)或王命急宣,________________,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新闻,完成下列小题。

新京报讯   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从15万余件回归文物中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

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回归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此次展览重点展品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片、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展览挖掘讲述了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故事。这些展品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至11月中下旬。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章“圆明梦归”,以圆明园兽首铜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对照为引线,折射中华民族从屈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

第一单元“革故鼎新  昔往今归”,通过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返还《永乐大典》与义和团团旗、从香港抢救征集珍贵文物、华人华侨捐赠文物等代表案例,展现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迅速扭转鸦片战争以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开启流失文物回归的序幕。

第二单元“多措并举  殊途同归”,通过从英国追索三千件文物、从美国追索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颐和园文物回归、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回归等典型案例,表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立足双边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

第三单元“协和万邦  四海归心”,通过从法国追索秦公墓地金饰片、从英国追索圆明园青铜虎鎣、意大利返还文物、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近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突破与发展

为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等四件书画真迹各展出一个月,《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于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          )

A.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B.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国博

C.归国文物展展品展出至11月中下旬 D.国家博物馆展出600余件文物

2.对这则新闻的体裁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则消息,简洁明了地报道了事件的主要内容,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B.“新京报讯”放在文稿正文的开头,表明新闻的发稿单位。

C.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围绕新闻的基本要素概括介绍了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D.导语后面的内容是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3.对这则新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中罗列了许多准确的数字,目的是突出“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

B.新闻的主体部分依次叙述了七十年文物回归的成就、此次展览的重点展品、此次展览的组成部分,最后补充介绍部分珍贵书画的展出情况。

C.这则新闻客观、真实,但是读者依然可以从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体会到作者的态度,例如文中加点的“突破性成就”“迅速扭转”“突破与发展”等。

D.整篇新闻的内容按照从次要事实到主要事实的顺序进行安排,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文章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