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共赏部落开展了“集对联,猜文常”知识竞赛,下列作家作品与对联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④万物复苏春光里,百鸟欢唱绿色中
A. ①诸葛亮 ②鲁迅 ③《世说新语》 ④《春》
B. ①诸葛亮 ②朱自清 ③《聊斋志异》 ④《秋天的怀念》
C. ①孔子 ②朱自清 ③《世说新语》 ④《秋天的怀念》
D. ①孔子 ②鲁迅 ③《聊斋志异》 ④《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理想、高兴、他们、愿意”分别是名词、形容词、代词、副词。
B. “鱼塘”“地球”是单义词;“包袱”“负担”是多义词。
C. “狭隘、卑鄙、凶狠、损人利己”都是贬义词。
D. “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运用了比喻修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① , ② , ③ ;也不必说鸣婵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落在 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窜向 飞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场蝉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洛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文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菜畦(qí) 鸣婵 B.攒成(chuán) 轻捷
C.脊梁(jǐ) 斑蝥 D.桑椹(shèn) 缠洛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落在 窜向 B.伏在 飞向
C.落在 飞向 D.伏在 窜向
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光滑的石井栏②紫红的桑椹③高大的皂荚树
B.①光滑的石井栏②高大的皂荚树③紫红的桑椹
C.①高大的皂荚树②紫红的桑椹③光滑的石井栏
D.①高大的皂荚树②光滑的石井栏③紫红的桑椹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景致,以及卖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
②太公过了一会,向他道:“我要出恭,快喊你娘进来。”母亲忙走进来,正要替太公垫布,匡超人道:“爹要出恭,不要这样出了。像这布垫在被窝里,出的也不自在。况每日要洗这布,娘也怕熏的慌,不要熏伤了胃气。”太公道:“我站的起来出恭倒好了,这也是没奈何!”匡超人道:“不要站起来,我有道理。”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让太公睡的安安稳稳,自在出过恭,把太公两腿扶上床,仍旧直过来,又出的畅快,被窝里又没有臭气。他把板凳端开,瓦盆拿出去倒了,依旧进来坐着。
③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坐一会,伏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旁边,拿出文章来念。
(节选自《儒林外史》)
1.匡超人在流落街头无钱回家时得到了谁的资助?后来又得到了谁的赏识?
2.结合选段,分析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儒林外史》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
请以 “ ___________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日子黑亮 ,铁锅情长
尚九华
①过去,乡下人家都有一口大铁锅,砌嵌在灶台之上,它能用来蒸煮熏炒,将农家的一日三餐烹调得滋味深长。儿时放学归家后,我最爱围在铁锅旁,看着母亲烧饭炒菜。尽管当时日子苦,锅内难得有好菜,可即便是最简单的卷心菜烧豆腐,也能让我欢喜。铁锅里咕噜起伏的响声,是我听到的最美乐曲。
②父亲偶尔会买一些小鱼小虾,给我们补充营养。母亲把锅烧得通红,淋油,等油烧热后便倒入鱼虾,只听“吱”的一声,白烟四起,鱼香味便很快弥漫在破旧、昏暗的厨房里,我们的心也顿时暖了起来。
③铁锅能暖心。爷爷年轻时,曾走村串寨地给人补鞋、补伞,风里来雨里去。每次出门,他总要背上一口铁锅。到了晚上寻一处废弃的房子或是山洞,埋锅造饭。他说,看到锅里冒出热气,疲惫便会消失无踪,铁锅给了他辛劳一天后的最大慰藉。“有口锅,能吃上口热乎的,心便暖了,日子也就有了盼头!”
④铁锅能传递爱。有一年寒假,有个十多人的马戏团到我们村卖票演出。夜晚来临,戏终人散时,成员们便在帐篷内垒砖搭灶,将两口大铁锅支在灶上,一口做饭,一口烧菜。炊烟起了,寒冷的帐篷也变得热气腾腾了,成员们围坐在两口铁锅旁,有说有笑,乡愁便在铁锅旁消融了。铁锅也消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些不满和隔阂,让彼此间友善起来,以至于后来我读到《石头汤》时,竟想,如没那一口大铁锅,那么乡民们也就无法奉献出那么多的食材来,彼此间的关系也就得不到改善,大铁锅才是故事最不可或缺的载体,是让人变得团结友爱的桥梁啊!
⑤奶奶在世时常说,再冷再硬的东西,只要下到铁锅里,都会变得柔软、暖热起来。她说,家里一定不能有两样冷东西:一是冷言冷语,二是冷锅冷饭。暖言暖语才暖人,热锅热饭才热心。因此,无论日子多艰难,每一天她都会将家里的锅烧得热乎乎的。
⑥铁锅还能带来希望的光亮。奶奶常说,刚用的新铁锅就像我们家的光景,很黑,还总是生锈,可只要不停地烧,它就会越来越亮,变成一口不生锈的好锅。“这是因为烧久了,新锅就会由生铁变成熟铁,熟铁锅就不会生锈,而且会很亮。人也一样,只要勤劳,不怕被艰难烤烧,明亮亮的日子就一定会到来。”奶奶这般鼓励我们这些子孙。
⑦到我父亲这辈,家里的日子果然好了起来,而她留下的那口养育了几代人的铁锅,至今仍旧黑亮,烧出来的饭菜依然特别好吃!奶奶给了我们“一口好锅”。
⑧如今城里的农家乐餐馆,都少不了几口大铁锅,但很多都是机器造出来的新锅。不久前,听说有个饭店老板,专门到乡下高价收购老铁锅,原来他在城里开了连锁农家乐“地锅村”,要的正是由老手艺人手工铸造,用过很多年岁的老铁锅。因为唯有那样的锅,才能端出一道道儿时的味道,做出与记忆中如出一辙的柴火饭菜来!
⑨炊烟是故乡的标签,而铁锅则是炊烟的发起者,一缕缕炊烟之下,便是一口口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的大铁锅。温粥热菜,煮饭烧汤,一口铁锅,担起来一大家人的晨昏饮食,从此,人间美味,都只在故乡的那一口铁锅里。
⑩如今,很多人用起了电饭煲和小巧的不粘锅。锅变小了,围坐在一起吃大锅饭菜的人也少了,人们都被各种忙牵制着,似乎早已忘了铁锅,也忘了曾在一起守着铁锅吃饭的人。
⑪日子黑亮,铁锅情长,奶奶的话,我始终记得。铁锅是故乡千百年来最黑亮的记忆,每一天,它都从晨曦中醒来,煮开一天的奔波,又在月色中睡去,结束一天的劳作。它一生蒸煮熏炒,只为化开一个个艰难的日子,暖开千家万户,以及无数平凡的人,并让勤劳勇敢之人的日子,慢慢呈现出不再生锈的光亮来。
⑫铁锅不可忘,更不能消失!
(选文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铁锅带给“我”的启示。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相关人物 | 带给“我”的启示 |
爷爷 | 铁锅能暖心 |
马戏团成员、乡民们 | (1) |
奶奶 | (2) |
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大铁锅才是故事最不可或缺的载体,是让人变得团结友爱的桥梁啊!
(2)奶奶给了我们“一口好锅”。
4.文章以“日子黑亮,铁锅情长”为题目,有什么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