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议论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尝见许多年青的朋友,聪明用功,成绩优异,而语...

阅读下面议论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尝见许多年青的朋友,聪明用功,成绩优异,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又有一些位,执笔为文,斐然可诵,而视数理科目如仇雠(音chóu。仇雠意指仇敌),勉强才能及格,问其故则亦曰其情趣不在数理方面,而且他们觉得某些科目没有趣味,便撇在一旁视如敝屣,怡然自得,振振有辞,略无愧色,好像这就是发扬趣味主义。殊不知天下没有没有趣味的学问,端视吾人如何发掘其趣味,如果在良师指导之下按部就班的循序而进,一步一步的发现新天地,当然乐在其中,如果浅尝辄止,甚至躐等(躐音liè。躐等意指超越等级,不按次序)躁进,当然味同嚼蜡,自讨没趣。一个有中上天资的人,对于普通的基本的文理科目,都同样的有学习的能力,绝不会本能的长于此而拙于彼。只有懒惰与任性,才能使一个人自甘暴弃的在“趣味”的掩护之下败退。

自小学到中学,所修习的无非是一些普通的基本知识。就是大学四年,所授课业也还是相当粗浅的学识。世人常称大学为“最高学府”,这名称易滋误解,好像过此以上即无学问可言。大学的研究所才是初步研究学问的所在,在这里作学问也只能算是粗涉藩篱,注重的是研究学问的方法与实习。学无止境,一生的时间都嫌太短,所以古人皓首穷经,头发白了还是在继续研究,不过在这样的研究中确是有浓厚的趣味。

(选自《学问与趣味》,梁实秋 文)

1.阅读选文,根据梁实秋原文题目“学问与趣味”,推测这两段论证的观点。

2.《学问与趣味》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根据下面所列其他段的段意,说说你对选文位置的安排,并结合文段内容简要说明如此安排的原因。

 

A段:举梁启超先生做学问并取得成就的例子分析前辈倡导学问趣味的原因,指出年青时候为学问打根底不能过分重趣味。

B段:举合理编列的课程表不可偏废和受过良好教育之人学成之前必须经历严格学习过程两例,提出从小学到大学这个初学阶段,应该偏重教育的纪律,而少提倡趣味。

 

 

1.示例:学习阶段,还是要打好学问的底子,不可因趣味而有偏废。 2.安排在A段和B段之间。 要点:①这两段都在谈年青学生的学习。不同的是第一段举年青学生因兴趣而导致科目偏废例子并分析失败的原因,第二段明确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学习的侧重,并与古人皓首穷经比较,指出学无止境,在不断学习中确有趣味。②A段由梁先生的例子引出话题,从而就“学问与趣味”的关系提出年青时要为学问打根底而不能过分重趣味的观点。其谈论的范围比选文大,应该在选文的前面。③B段侧重谈青年学习,就“学问与趣味”如何处理提出具体建议。该段是承接选文接着阐释的,所以B段应位于选文后。 【解析】 1.本题考查论点。论点是表达观点的陈述句。一般要结合题目、开头、结尾或者分论点来概括论点。题目“学问与趣味”是本文的论题,结合第一段“只有懒惰与任性,才能使一个人自甘暴弃的在‘趣味’的掩护之下败退”可知,不能因为趣味而偏废学业,结合第二段“学无止境,一生的时间都嫌太短,所以古人皓首穷经,头发白了还是在继续研究,不过在这样的研究中确是有浓厚的趣味”可知,大学之前的学习都是为研究做准备,要在研究学习中发现趣味。故可概括论点:学习阶段,还是要打好学问的底子,不可因趣味而有偏废。 2.本题考查论证过程。1)概括选文两段的段意。第一段先举出当时社会上一些青年因为兴趣而停止对部分科目的学习和探索的现状,结合“殊不知天下没有没有趣味的学问,端视吾人如何发掘其趣味”可知,作者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能因为兴趣偏废学业,每个科目都有趣味,要自己去发掘。第二段则指出大学之前的学习不是研究,而是在为研究做准备,暗示大学之前的学习是积累,谈不到研究兴趣选择。2)逻辑分析。A段由梁启超先生的例子引出论题“学问与趣味”,分析前辈倡导学问趣味的原因,从一个名家的学习研究经历谈起,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适合做首段,而且由梁启超先生的个人典型事例开始,进而分析当时许多年轻朋友的事例,由个体到群体,符合逻辑关系。故A段放在第一段之前。B段主要举出具体事例来论证、论述从小学到大学这个初学阶段,应该偏重教育的纪律,而少提倡趣味的观点。是承接第二段大学之前的学习并非是研究学问,而是为做学问打基础的观点在论述,故B段在第二段之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世说新语》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言语七十一)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雅量二十九)

①桓公:即桓温,东晋人,晋明帝女婿,曾任荆州刺史、大司马。②王坦之:字文度,东晋人,有“江东独步王文度”之称,曾任散骑常侍、侍中、中书令、丹阳尹等职。③遽:惊惧,慌张。④阼:皇位,这里指国运。⑤洛生咏:指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鼻音较重。⑥浩浩洪流:语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意思是大河奔流,浩浩荡荡。⑦惮:忌讳,害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

⑵谢之宽容             宽容:

2.联系语境,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翻译:没有多久,雪又下起来了。

B.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用柳絮乘风而起的情形来比喻空中撒盐。

C.相与俱前

翻译:两人一起前往赴宴。

D.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翻译:面对谢安、王坦之的豁达开朗、无所畏惧,桓公急忙下令撤去大堂侍卫的兵器。

3.(乙)文结尾说“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综合(甲)(乙)两则材料,从“言语”和“雅量”两个方面说说谢安这位著名政治人物远超常人的地方。

 

查看答案

阅读《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划线一联,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两句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下列说法中,对本诗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路”“行舟”,暗含诗人身虽在江南,而神驰故里,故匆匆赶路,急于归家之情。

B.颔联写景的观察立足点在船上,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表达了他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乐观昂扬的情感。

C.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颈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以“日生残夜”“春入旧年”写出了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之感。

D.尾联用“雁足传书”的故事紧承前三联,使全诗笼罩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3.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抒发的情感不太一致的是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B.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C.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查看答案

默写(前五个小题任选三题按序作答,后两个小题任选一题作答。)

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⑹《夜雨寄北》一诗中“______”和“______”两句体现了诗人李商隐对与“君”今后团聚情景的想象。

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自然段里“______”语句对覆盆子果实的形、色、味进行了描写。

 

查看答案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小华积累了一些作家作品的相关信息,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写景散文《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他是明代文学家。

C.《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他还写了《海的女儿》《丑小鸭》等童话。

D.寓言《杞人忧天》选自《列子》。今本八篇中,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查看答案

小华参观完北京世园会后在积累本上留下了参观笔记。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6月30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迎来了“中医药主题日”。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就赶到延庆参观。(乙)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世园会,在青山绿水间我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丙)在百草园,我饱览了近500种药用植物。它们被栽植于以中国“阴阳五行”观念为灵感来源的木、火、土、金、水五个区域内,蕴含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轨迹,融入了中医“草药”和“方剂”概念,让我感受到中医药“仁爱”“和谐”的精神内核。在本草·生命展厅,我将手贴在大屏幕上,与声光体验设备互动,眼前展现出从草到药、从药到方、从方到典的中医药学发展历程,学习到了人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养生方法和调摄要点。在中药标本展区,我被阵阵惊叹声吸引。原来只要将平板电脑对准中药图片,并用手点击,屏幕上就会出现该味药材的3D动画和详细信息。(丁)大家不禁连连惊叹:深奥难懂的中医药文化还可以这样展现,真是太有创意了!…… ①  一个百草之园, ②  一场文化盛宴,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根据语境,在文段结尾句横线处各填入一个合适的动词,以使语段完整。(填入的动词须各不相同)

2.阅读全段,本段的中心句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