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写作。 “一语惊醒梦中人”。小说《其实很简单》中小男孩的一句话点燃父亲正义的火炬...

写作。

“一语惊醒梦中人”。小说《其实很简单》中小男孩的一句话点燃父亲正义的火炬。现实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智者和哲人的话,以他们的洞察力和智慧,时时警醒着你;父母和老师的话,以他们的期望与关爱,时时教诲着你;同学和朋友的话,以他们的理解和鼓励,时时感染着你……这些话,总会有那么一句直达心灵,影响着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请你以“那句话,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认真审题,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不多于900字;④文章不得出现影响评卷的人名、地名、校名等。如不可避免,请用X代替。

 

范文: 那句话,说得有点智慧 心中那个世界,因为友谊的破碎而一度黑暗。 ——题记 黑暗降临大地笼罩着一层乌黑的密云,低低地压在天空上,没有一点光,只留下满目的黑暗,狂风时起,发出哗哗的响声,一道白光闪过,接种而来的便是轰隆隆的雷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周围静悄悄的,只有那流水在不停的翻滚,我静静的站在窗边,一行清泪落下,脑中一遍遍回忆上午所发生的事。我们本是最好的朋友,却从来没有想到会走到如今的地步。“你变了,自从上了初中之后你就变了,你变得更加虚伪,也让我看不懂你。你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跟我吵架,你太自私了,我们绝交吧,这样对你我都是最好的结果。”一行四人,最终沦为我一人,我静静地看着你们,沉默,迷茫,这个场景又让我回忆起那段放在心底的回忆,重合,加深那本就有的裂痕,也许我不会再相信友谊了。纵然心中百感交集,我也看着他们,“如果你说真的,那就绝交吧!”我走了,眼中有笑意,那是苦涩的。暴雨倾盆屋内,窗帘死死地守护窗户,我的世界陷入了一片黑暗。大雨一次一次猛烈的撞击窗户,发出巨大的声响,我把自己蜷缩在一个角落,双手环膝,头埋的膝上,我世界又一次崩塌了,那本就残垣断壁,现在却成了一片真正的废墟,满目萧然悲凉,光再也无法进入我的世界了吧!因为那个世界布满了黑暗,我一个人孤独的待在我的世界里,没有方向,没有光明,没有温暖,只有黑暗,只有冰凉,只有浸骨的悲凉。 房间内,手机里一曲曲歌放响,却依旧无法抚平那心中的悲哀,反而更加压抑,沉闷。光明重现忽然手机放出了《水手》这首歌,“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忽然我的世界恢复了一丝生机,是呀!人生的道路布满了荆棘,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即使前路漫漫,我也要勇往直前。人生的道路需要我来完成,如果自己迷失在那情感中,便不会成功,不要因为人生的过路人而耽误了你前进的脚步,时间不会因为你的停下而停下,人生不会因为你的迷失而迷失,那些黑暗只会成为你向往光明的奠基石,那些失败只会成为你成功路上的蹬脚梯,我的世界因为这句话而重现生机,光明又重新进入我的世界。 窗外雨停了,天空被雨水洗过,透彻而明亮,阳光投射,留下道道阴影,悦耳的鸟鸣也让这个世界更添精彩。没什么了不起,那都是浮云,黑暗战胜不了光明,世界因光的存在而美丽。我笑了,因为我懂了,我懂得了人生真正的意义,我笑了,那是黑暗后幸福的笑。 【解析】 题目是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精心补题,补题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补充的内容,决定了选材,比如“那句话,很温暖”“那句话,在我心里”“那句话,我总记得”“那句话,时时激励着我”“那句话,让我刻骨铭心”“那句话,让我泪流满面”等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扣住中心关键词语“那句话”来展开叙述,“那句话”是一句话,是一句不平常的话。写出说“那句话”的原因和场景,并重点记叙听完这句话自己内心的感受。 思路一:那句话,说得有点暖心。写我自己曾在垃圾桶下无意间发现捡到一张半截的一元钱。于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去奔卖冰棍的大姐姐那去,但用欺骗换来的冰棍,我吃着,心里真的不是滋味,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齐涌上。去道歉时,姐姐意味深长地说:“这些我都知道,你不用说了,我不会为了一元钱伤你的自尊的,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目送着她的背影从视野中渐行渐远。我深感这句话的暖心。 思路二:那句话,说得有点味道。自己是一个每天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学生,自己的人生方向如同起了雾一般,自从看了一篇文章,我的人生有了一袋阳光;书上是这样说的:在八千多日的匆知里,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是我找到了我人生的目标,使我看清了以前的无知,使得我的人生充满阳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作是《          》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中收录了他的另一首诗是《       》。

 

查看答案

当代作家彦火说过:“《艾青诗选》所收的诗作,其中有一首诗,予我很大的感触。因为,这首诗可以代表艾青的精神。这首诗叫《礁石》。”请你分析此诗“礁石”这个象征意义,说说艾青的精神的内涵。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其实很简单    戴希

①“抓强盗——抓强盗啊!……”女人歇斯底里地叫喊着。

②光天化日下,一个歹徒正在抢劫,旁若无人;被抢的女人拼命抱紧自己的坤包,死活不放。

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不仅不敢制止,连呵斥一声的举动也没有;不仅不敢呵斥,就是悄悄用手机报个警也无人肯试。

④沉默。好一阵可怕的沉默。

⑤沉默过后,有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约摸三十多岁的青年忽然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向歹徒。

⑥歹徒大惊,立即掏出一把尖刀,目眦尽裂地瞪着小伙:“狗咬耗子是吧?再不识趣老子捅了你!”

⑦青年愣怔一下,仍然像狼一般猛扑上去。

⑧很快,青年摇摇晃晃,蹲了下去;但片刻,又咬紧牙关站立起来。虽然被锋利的尖刀刺中下腹,但青年强忍剧痛,没有倒下。他一手紧紧抓住刀柄,不让尖刀深入;一手像钳子,死死钳住歹徒的手腕不放。

⑨女人趁机挣脱,嗷嗷大叫,挥拳砸向歹徒。

⑩歹徒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时不知所措。

(11)众人被青年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

(12)有人赶紧掏出手机报警。

(13)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迅速给歹徒戴上了手铐。

(14)人们小心扶住青年,送上警车。

(15)“儿子,我的儿子!”听到青年吃力的呻吟,人们才发现青年的身旁还站着个小男孩。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被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

(16)警车一路鸣笛,将青年送到医院。

(17)幸亏没有刺中要害。几天后,青年的伤情得到缓解。

(18)有关部门要给青年评见义勇为奖,消息传来,青年所在的单位竟炸开了锅。

(19)“他可是我们单位最胆小怕事的人啊!”

(20)“平常谨小慎微得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21)“说歹徒不费吹灰之力抢劫了他,我们还信!他会赤手空拳与扬着凶器的歹徒搏斗,太邪!”

(22)……

(23)这样的议论传出,记者深感蹊跷。

(24)“当时,那么多人鱼不动、水不跳的,你一个文弱书生,何来胆量挺身而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面对歹徒凶狠的尖刀,你为什么还敢奋勇向前?”记者找到病榻上的青年,好奇地探问。

(25)青年犹豫道:“你是想听真话,还是……”

(26)“当然想听真话!”

(27)“那好,只是我的话你千万不要对外报道。” 青年的脸上飞过一朵红云。

(28)记者认真地点点头。

(29)“当时,我的儿子憋不住拽了一下我的手,‘爸,抓歹徒、抓歹徒呀!’我的儿子才6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我堂堂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在他面前装孬种,让他都瞧不起吧?”

(30)记者一愣:“就这一点?”

(31)“对,就这一点!”

(选自《小说界》,有删改。)

1.通读小说,请在横线上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歹徒当街上抢包,路人沉默→_①  ,群众合力制服歹徒,青年被救 →②   ,记者因疑惑去探访,真相大白。

2.请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妙处。

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

3.读文中第④段,请回答:“沉默”为什么“可怕”?

4.请赏析第⑤段的人物描写——画波浪线的句子。

5.读完这篇小说,请根据你的理解,概括小说的主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静是一种品性    江曾培

①社会越来越充满喧闹,连本来是宁静的大学校园,如今也“与喧闹的市井大街没有多大的区别”了,作家张炜为此写了一篇《寻获安静,要下大决心》的文章。网络上有个热词,叫作“我想静静”,曾入选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尽管它的“热”,是由于其中有被(故意)曲解为“我想念静静”的意思在,但它的原意毕竟是“让我静一静”,反映了许多人“寻求安静”的心声。

②“夫学须静也。”这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教导。静心专一读书,方能入脑入心。是故谈起读书,人们往往强调晨读夜读,盖其时静也。张恨水写过《读书百宜录》,列下不少适宜读书的环境,如“秋窗午后,小院无人”,“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大雪漫天,炉火小坐”,“银灯灿烂,画阁春温”等,都是“夫学须静也”的注解。陆游有诗:“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一灯如豆显然冷清得很,甚至有点孤寂,但如此静境却是读书的佳境。

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学生再不能安静读书了。在1935年的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中,有个口号形象地反映了这一乱世情景,这就是: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可见,读书是与静联在一起的,丧失了静,“书桌”也就难于摆放了。如今某些大学,却也“被淹没在市场和人潮里”,“象牙塔”应有的宁静,被商业化的各种喧闹破坏了,“书桌”虽然还在,但读书的效果却大大打了折扣。

④静,不只是环境的静,更要有心态的静。还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少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如今,人们不仅被声光电化等各种嘈杂之声所包围,而且被泛商品化催生的各种世俗欲望所追逼,心态既难于“淡泊”,也难于“宁静”,如此也就难于“明志”与“致远”了。

⑤作家陆文夫有篇文章叫《快乐的死亡》,讲的就是一些作家在快乐的喧闹声中走向“死亡”。他描写道: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听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听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于是,他身处“快乐的死亡”中。

⑥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静的。邹韬奋1928年12月在《生活》周刊上发表过一篇题为《静》的文章,他说道:“有担任大事业魄力的人,和富有经验的人,富有修养的人,总有一个共同的德性,便是静。我们试细心体会,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问、魄力、经验、修养等的程度,往往和他们所有的‘静’的程度成正比例。”

⑦因此,面对纷繁复杂、喧哗混乱的现状,人们应增强“寻获安静”的自觉性。即使外部环境一时难于安静,也要努力营造宁静的小环境,像大学就应筑上一个“静”的围城,而决不可火上加油,增添杂乱。就个人来说,要不为世俗的欲望所惑,努力保持内心的明净与宁静。有句格言是:“缺少了寂寞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这里的所谓“寂寞”,就是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为各种浮华的喧闹所迷惑与裹挟。

⑧自然,这并非否定一切喧闹。人间要繁荣与热闹,就少不了喧闹。陶渊明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在人境 ”,所以会“无车马喧”,并非真的是没有车声马鸣,而是因为“心远地自偏”。内心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因而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⑨《论语》有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般的解释是,聪明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南怀瑾认为,此句应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按此解释,和韬奋所论一样,无论“知者”“仁者”,都离不开静的品性。

(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10月29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的划线句使用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为第⑥段画线句“有担任大事业魄力的人,和富有经验的人,富有修养的人,总有一个共同的德性,便是静。”这个观点找一则典型事例作为论据。

4.小陈同学喜欢边做作业边听音乐,请你用文中的相关观点写一段话,劝他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不超过3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小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伛偻提携   (2) 颓然乎其间者  (3)孟子曰   (4)民之乐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_______。请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欧阳修作为滁州的父母官,是如何践行孟子这一主张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