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2.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C 2.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明亮但寂静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直接点出“思家”。③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④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⑤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以上答对2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诗句“和霜欲起千村杵”的意思是:听到大雁的叫声,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其中的“千村杵”是作者想象,并非写实。故选C。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感叹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游子孤寂、思念家乡之情。“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为生计发愁,感慨年华逝去。据此概括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

(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小说《屈原》、《虎符》等。

B.《皇帝的新装》作者是丹麦浪漫主义童话作家安徒生,他的代表作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灰姑娘》等。

C.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孙悟空万不得已,到翠云山向牛魔王之妻罗刹女借芭蕉扇。这就是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

D.《狼》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他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查看答案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他学校里      ②他阅览室学习

B. ①这座房子南    ②他北走去了

C. ①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  ②张健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 ①运动会上,他到了百米冠军            ②他的字写得工整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困难,有的人总是一副 ________ 的姿态。殊不知,自私导致自伤,    _________没有一个人能够 __________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如果大家都 _________ 别人的困难,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又能指望谁来帮助呢?切记,助人即是自助。

A.事不关已    所以    幸福    无视 B.心安理得    因为    幸福    漠视

C.心安理得    所以    幸运    无视 D.事不关己    因为    幸运    漠视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xiáng)    惊)       人听闻(hài)        堂大笑(hòng

B.gài)      帐peng)     大相径tíng)       惊失措(huāng

C.ài)       蠢()       人忧天()        神采弈

D.      怂恿(sóng)      麻木不rén )      根问底(páo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