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挂了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②车窗外,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火车还要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火车在夜色中呼啸前行,我一路忐忑。
③我从昆明乘火车去宣威参加会议,列车要穿过家乡所在的村庄。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因远离而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我打电话把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很高兴,但我不无遗憾地说:“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但此时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因为,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④近些年,我隔三差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很少回家。如果没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我身体好好的,你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意思,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⑤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说:“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这个突然的提议,连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马上答应了下来。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近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火车通过那个道口就是一闪而过,我与母亲相互间能看见吗?
⑦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总不见熟悉的村庄。正纳闷间,远远看见灯箱中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家乡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⑧我打电话颓然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还没等我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你应该就在车上。”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见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⑨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那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⑩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景物。突然,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⑪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⑫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了身处两地的母子俩珍惜难得的机会,相约以特殊方式见面的感人故事。
B.父亲死后,母亲成了留守老人,孤单寂寞,但又不让城里工作的“我”经常回家看望。
C.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母子间互相牵挂、关心体贴的深厚情感,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
D.本文和《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选取生活重大事件,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亲情。
2.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情 节 | “我”的心情 |
“我”乘火车将路过家乡 | ①______②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 | 后悔、忐忑 |
“我”和母亲都没有见到对方 | 失落、不甘心 |
“我”返程时看到母亲发出的那束电筒光 | ④____________ |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赏析加点词)
(2)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赏析句子)
4.文章结尾,母子俩都说看见对方了,真的看见了吗?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5.标题“那一束光”有什么寓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三章》)
(乙)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①一夫不获引为余辜②。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③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④。
(选自曾国藩《诫子书》)
(注)①溺:困境;②辜:罪过;③见:被; ④歆:喜爱。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恒过 (2)以勤劳自励 (3)勤则有材而见用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B.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C.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D.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逸则无劳而见弃。
4.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国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根据两文的主要观点说说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压力?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面对此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亭亭”“瑟瑟”形象地写出了“山上松”和“谷中风”相互扶持的情态。
B.以“风盛”衬托“松劲”,连用两个“一何”,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全诗塑造了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雄健挺拔的松柏形象。
D.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主要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而又情深意长。
2.诗人以此诗赠其堂弟,有什么用意?
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只填序号)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1)从句子成分看,“走”是__________。(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定语 E.状语 F.补语)
(2)从句子语气看,这个句子是_________。(A.陈述句B.疑问句C.祈使句D.感叹句)
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
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③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
④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精彩的故事很多,有的刚开头,有的将要收尾,情节都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B.有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规划不合理,导致楼房太多、太拥挤,真是摩肩接踵。
C.看见上级检查人员到了,老李诚惶诚恐地迎上去,颔首低眉地打着招呼。
D.面对敌人设下的骗局,我方侦查员无动于衷,与敌人展开巧妙的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