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生不可无书(李勇剑) ①近来总有人问我如何作文,我皆以一言作答:读书。 ②高尔基...

    生不可无书(李勇剑)

①近来总有人问我如何作文,我皆以一言作答:读书。

②高尔基曾经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遥想当年,吕蒙读书后敢对真正的文化人鲁肃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而鲁肃也不恼,“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真让人感叹这两个读书人的神交了。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必然是有过三日不读书的经历才能有感而发。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更应成为生活中必备物事。古人说“食不可无肉,居不可无竹”,其后应当补一句:“生不可无书”。

③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如果把写作比作燃烧精神篝火,最佳的燃料便需要从书本中获得。假如不读书,篝火便渐渐熄灭,要再燃烧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必须时时向火中投放柴禾,并注意保存火种,才能让篝火延绵不熄。奇书、经典是上佳燃料,更是爆竹焰火,一旦燃烧,势必噼噼啪啪炸响,抑或光焰升空,五彩斑斓,气贯长虹,令世人瞩目。劣等书犹如浸水湿木,放进火中不仅不能助长火势,反而有让火焰熄灭的危险。如此比喻虽然繁复啰嗦,但比较形象,我便常常以此为鉴。

④有人问我,读书记不住怎么办?我无从回答。读书自然不是背书,其中乐趣自然也不同。背诵享受的是写作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之乐趣,如能帮助他人,自然是一种享受。读书享受的是与作者神交,读者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闻,更能升华自己,滋养灵魂。这等乐趣多是独自享受,不好与人分享,自然也不在乎是否记住。读过的书自然有印象,需要用时自然会在脑海里浮现。读得多了,积淀自然丰富,也可以达到与背诵一般无二的效果。可以说,背诵是积累的速成法,读书则是慢工出细活。速成未必不好,然而终究根基不稳。古今中外多见靠读书成为大师者,鲜见靠背书而成为大师者。古代科举也分为进士和明经两科,大约也是读书和背书之差异罢了。

⑤很多人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不知敬畏。其实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或者缺失信仰,而是忘却了自己应有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哪里体现呢?在书里。中国在经历了百年欺侮之后,一些人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落后不堪”,于是奉行“拿来主义”,求诸于外国,殊不知,这恰恰背离了“拿来主义”的本义。然后就有了现今社会的焦虑:所谓成功学大行其道,机场书店的视频里,一个个西装革履者大声叫喊着、嘶吼着成功的奥秘,台下的学员眼睛发亮,跟着他们的导师一起呐喊“我要成功!”试问,这样的社会怎能不焦虑?怎能不浮躁?

⑥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读书的人没有求诸于内,大概是因当下社会,书生意气似乎难以挥斥方遒,正如时下中学生选择读文、理科之尴尬。大多有志于学习文科的学生,都会被父母和老师以“文科不好找工作”为由推入理科,文科生之失意也尽可见了。上面这句诗,不仅应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更应见下句“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读书人应谨记读书的初衷,不是将其当作一块用完即弃的敲门砖,也不是将其当作求取“黄金屋”“颜如玉”的法宝,而应当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才对。

⑦请拿起书本,做一位意在读书的阅读者吧!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应当把读书看作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爱好才对”。

B.第②段引用高尔基、吕蒙、黄庭坚等名人的话,指出读书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富有文采。

C.第③段运用比喻论证,证明读书“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的观点,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D.在第④段,作者把读书和背书相比较,意在说明读书和背书虽各有其用,但更要注重广泛阅读。

 

2.下列材料不能证明“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孙权劝学》中,吴主孙权劝说吴国大将吕蒙读书,吕蒙发奋读书终有所成,令人“刮目相待”。

C.“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数学使人严密……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凡有读者,皆有乐趣。”——培根。

D.“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快乐生活。”——孙中山

3.试用文中观点,联系实际,劝说身边的同学“不可无书”。

 

1.A 2.B 3.①要想写好作文,必先多读书;②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③读书能树立并坚定信仰;④应当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A.表述错误。这是对论点的考查,文章由别人的问话引出话题“读书”,然后通过高尔基的名言,吕蒙读书的故事,黄庭坚的名言,引出论点“生不可无书”。故选A。 2.B.材料不符合观点。《孙权劝学》中,吴主孙权劝说吴国大将吕蒙读书,吕蒙发奋读书终有所成,令人“刮目相待”。这个事例论述的是读书要勤奋,多晚都不迟的观点,而不是“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故选B。 3.这是一道劝说题,要结合文中的观点进行劝告。首先要提炼文中关于读书的观点,如第①段“如何作文,我皆以一言作答:读书”;第③段“读书是为了愉悦精神,更是为自己积累知识财富”;第⑤段“其实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或者缺失信仰,而是忘却了自己应有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哪里体现呢?在书里”,即“读书能树立并坚定信仰”;第⑥段“应当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终生之爱好”。据此分析提炼读书观点,结合学习实际进行劝说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太祖时,郭进①为西山巡检②,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③,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当尔一官。”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④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於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注)①郭进:深州博野(今河北博野)人。北宋初任西山巡检,以备北汉。②巡检:官名。③刘继元:五代十国时期之一的北汉皇帝,后降宋,封彭城郡公。④具:陈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告其通河东/自此,冀之南,汉之

B.其诬害忠臣/策之不其道

C.命缚其人进/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使臣失/小未孚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太 祖 大 怒 以 其 诬 害 忠 臣 命 缚 其 人 予 进 使 自 处 置

3.结合选文,请说说郭进是如何取信于人的。

 

查看答案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心

(2)潭中鱼百许头

(3)神寒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潭水的清澈:“水尤清冽”是正面描写,写游鱼的动静情态则是侧面描写。

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清澈见底的潭水、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周边,绘就了一幅美景图。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边气氛——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情景交融,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在天山高处,可以看到一个面积很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山色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你站立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视线的是那闪闪的粼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

(1)请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合成一副对联,为天山的天然湖做宣传。

碧水白鹅相映辉 明如镜 声传情 清见底 洁如霜 湖山云影融一体

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

A.能否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修改:去掉“能否”)

B.张华同学以优美的文笔、大胆的创意荣获“光雾杯”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修改:“荣获”改为“评为”)

C.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修改:将“不再”改为“再次”)

D.化石能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修改:把“利用”和“开发”对调)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多年的中国,经受了检验和洗礼,谱写了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

B.他是班长,有工作经验,也乐意为同学们服务,担任这项工作是相宜的。

C.小明同学遇到了难题,思考很久没有解答出来,只好礼贤下士请教同学。

D.“广东名师论坛”上,名师的教学与作家的演讲相得益彰,让听众尽享文学之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