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中学八年级以“学语文·悟和谐”为主题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画说和谐)
解说:“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龢”的省略,表示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造成不同声部的乐音美妙谐调共震。比喻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
解说:“皆”,是“谐”的本字。皆,金文(比,两人在一起,一同)(曰,言说),表示异口同声。当“皆”的“异口同声”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上“言”(言论)另造“谐”代替。造字本义:动词,观点一致,相溶相和。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1.为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谐”二字的本源,第一小组同学搜集展示了上面的材料。老师发现两个字的解说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要求你找出并改正。
(1)图一“解说”中的“________”改成“________”。
(2)图二“解说”中的“________”改为“________”。
(读文析句)
和谐之美
①著名作家冰心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②和谐是大街小巷中飘入耳鼓的一声声暖人的问候,和谐是危难中伸出来的一双双援助的手,和谐是迷茫中指明方向的一个路标,和谐是寒夜里现出的一缕曙光……
③和谐是满眼画意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和谐是南国水乡意美情柔的《昆明的雨》;和谐是父亲爬过铁路买回来的一捧红彤彤的橘子, ……
④和谐是高亢激昂之歌,需要你的欣赏;和谐是美丽芬芳之花,需要你的护养;和谐是辽阔奔放之海,需要你的徜徉。
2.在诗文诵读活动中,第二小组的同学朗诵了他们创作的《和谐之美》。请你品读朗词,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仿照③段划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丰富文段内容: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________)
A.①段中划线句换成“美的真谛难道不应该是和谐吗?”,语气比原句强烈。
B.文段中加点的短语“苏州园林”“ 指明方向”“满眼画意”结构各不相同。
C.“和谐是南国水乡意美情柔的《昆明的雨》”句的主干是“和谐是《昆明的雨》”。
D.第④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情。
3.第三小组开展了以“享和谐社会·念长征英烈”为主题的经典读书活动。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是 A,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才生。……我一边和 A 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文中的“A”是①______。作者通过和他的交谈和接触,认为他是一个②____________的人。
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 (《渔家傲》李清照)
(2)___________,绿水逶迤。 (《采桑子》欧阳修)
(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___________。 (《相见欢》朱敦儒)
(4)___________,立天下之正位。 (《孟子》二章)
(5)《赤壁》一诗中,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欧阳修《采桑子》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者们生活的艰辛。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历史悠久,风格多样。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并把最后一句规范、美观地写在田字格内。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色,关不胜收;举手投足,传递温情,一颦一笑,彰显爱心。大自然有其美丽的风光,人世间也有温馨的景象。
请以“我爱这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之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
(2)将舐其喉
(3)信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5)盖以诱敌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3.(甲)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____》,用一个含有“狼”字的四字成语为(乙)文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两文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共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盖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地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排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接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盖小小的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自从有了这盖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盖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珠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到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以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1.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2.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 相关人物 | 给了“我”的启迪 |
第一盏 | 母亲 |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越来越明亮。 |
第二盏 | 父亲 | ①______ |
第三盏 | 女同学 | ②______ |
3.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